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访重庆古镇与名人故居,揭秘山城历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访重庆古镇与名人故居,揭秘山城历史

引用
公众号
8
来源
1.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803A07DL40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59427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61548
4.
https://m.cq.bendibao.com/tour/64475.shtm
5.
http://cq.bendibao.com/tour/2019725/77587.shtm
6.
http://www.xichu.net/lvbaiye/cqjingdian/112943.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5/10/85320152_1137580433.shtml
8.
https://www.jiangjin.gov.cn/bm/qwhlyw_69018/zwgk_81474/zfxxgkml/jczwgk/ly/ggfw/lyxx/202409/t20240904_13593882.html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这句话道出了重庆古镇的历史沧桑。磁器口古镇,这座被誉为“巴渝第一古镇”的地方,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2023年,中建八局启动了磁器口古镇的城市更新项目,对郎家巷、温家巷、临溪巷及笠展广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如今的磁器口,不仅保留了老重庆的慢生活,还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走进磁器口,仿佛穿越了时空。古镇的建筑风格多样,以传统川西民居为主,融合了明清建筑元素。老街的铺面装饰朴素,屋脊上多有瓦当装饰,体现了地方民居特色。窄窄的石板路老巷留住了烟火气息,却又焕然一新。石板拼接缝隙经过精心修复,墙面青苔被清理干净,路灯焕然一新,墙面线路也变得整洁有序。

在古镇巷道的改造设计中,设计团队秉承尽可能恢复和维系其历史原貌的原则,精心规划每一个细节。巷道的地面采用老石板进行修复,重现古巷的原有肌理,同时保障行走的安全和舒适。石板按照历史铺设方式精心排列,辅以现代排水系统的优化,展示古镇传统魅力的同时,也符合现代使用需求。

在梁、柱和墙面的改造设计中,大量使用土砖和木梁等传统的建筑材料,同时结合现代的防护技术,确保耐用性和安全性。墙面设计致力于复原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和色彩,特别是穿斗和堡坎结构,在体现川西独有建筑美学的同时,增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和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设计团队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增设现代化公共卫生间与公共休息区,在外观上与古镇传统风格保持一致。此外,采用隐藏式的室外照明系统,既保证夜间安全,又突出古镇的美感。

磁器口古镇作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历史、建筑、手工艺、饮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的集合体。如何在保持和弘扬这些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唤醒山城社会群体记忆的同时,焕新古镇文化消费活力,是磁器口持续吸引游客的关键。

作为古镇迭代升级的标志,“后浪”广场(原笠展广场)是项目打造的重中之重。设计团队结合前期“四地十二巷”的策划主题,将其定位为磁器口古镇的“青年时尚聚集地”,取名“后浪”,寓意后浪奔涌、汇聚于此,释放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里不仅是重庆沙坪坝区首个青年友好街区,还入选沙坪坝区“后巷经济”特色项目。

溪边舞台作为“后浪”广场的室外演艺场所,是设计团队打造的重中之重,整体采用“浪花”造型,采用传统釉色中的“绀青色”彩瓷,宛如波涛起伏。团队对瓷片基底的砂浆配比、含水量、沉降度以及瓷片的拼接方式进行多次试验,最终完美呈现浪花艺术效果。

广场上,设计团队巧妙设置LED大屏。远处望去,大屏与传统建筑融为一体,室内游客可以透过这块“巨型”落地玻璃欣赏室外的美景,当屏幕亮起,落地玻璃就变成一块高清屏幕。这种创新性的户外显示产品,既为商业广告带来了革新变化,也可以使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魅力得到更全面的展示。

斗拱构筑物群作为后浪片区的“精神堡垒”,与老建筑完全脱离,设计团队与古建大师通力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古今融通,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坐在“浪花”边,喝一壶“坝坝茶”,看几场展览、脱口秀,或者一起创作绘画、玩剧本杀,传统与时尚的巧妙结合,让“后浪”片区成功抓住青年的心。

江峡相拥的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在这里,江、山、城融为一体,被称为“小重庆”的磁器口古镇,身边有滚滚的江流,有自然的风貌。

为保证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设计团队尊重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以“古韵”和“野趣”为设计基调,以“生态修复”为设计原则,对古镇进行绿化设计。

充分利用乡土树种,搭配种植鹤望兰、巴茅、散尾葵等,复现古镇自然风貌;融合人文与自然,通过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和植被,为游客和居民创造出既符合生态环保又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增进生态环境功能,在保持古镇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

每年的7至9月,是嘉陵江的主汛期,也是防汛关键期。由于紧靠嘉陵江,一到汛期江水上涨时,磁器口古镇临江低洼地带经常会被洪水淹没。

为保护这座千年古镇平安度汛,设计团队从材料选择、结构、排水、用电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与专家多方面论证。廊桥设计上,采用大跨度钢构、铝合金、不锈钢等多种防腐材料;采用构造排水,增设格栅,确保洪水快速退排。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增加悬挑平台玻璃栏杆底部与地面的空隙,以减少洪水排放对玻璃的破坏,保证了古镇更新的可行性和延展性。

结合当地天气,配电箱的室外箱体采用IP65防护等级,确保防水防尘,放置在高地势平台,并通过周边绿化遮挡保证美观性;配电箱可靠接地,箱内配置具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器,合理设计断电范围。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确保配电系统稳定运行。

走在巷中抬头望去,吊脚楼古朴清幽,火锅店的香辣气,飘在石板路的街头……据媒体报道,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磁器口古镇景区接待游客38.4万人,如今的磁器口跨越千年,繁华如旧。

“传承记忆,融合共生”,是设计团队的期望,也是城市更新项目的期望,传统山水格局与周边城市繁华融为一体,千年历史与新锐业态和谐共存,古镇的肌理折射出时代新潮。

如果说磁器口古镇展现了重庆古镇的现代活力,那么龚滩古镇则保留着最纯正的古镇风貌。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坐落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

古镇现存长约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独具地方特色,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龚滩古镇可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镇媲美。

古镇的石板街见证了1700多年的沧桑岁月,每一块石板都刻满了历史的痕迹。封火墙、四合院和吊脚楼,这些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代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古镇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景观。这些吊脚楼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每一座吊脚楼都是一个故事,诉说着古镇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

除了古镇,重庆的名人故居也是了解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在沙坪坝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许多名人,他们的故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光绪年间,重庆有饶氏父子饶冕南、饶道源同榜考中举人,传为佳话。后来父子二人在京城谋得官职,离乡多年,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又双双回到重庆。

饶冕南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饶道源任巴县中学校长,他们在沙坪坝买下一座宅院,建成了饶氏故居“饶家院”。

据说饶家院原是有着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层层递进,大门前石栏围绕一泓池水,旁边的松林坡也是饶家产业。饶氏父子从谁手中买下了这座大院,饶家院与董家旧宅有没有关系呢?现在我们只能猜想。

民国初期,重庆知名的颜料代理商高家,不仅在此建立了花园别墅,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绸缪。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一个名叫高志敏的年轻人,从广州到重庆创业,他就是我们今天称为“高家花园”的创建者。

高志敏只身来到重庆,没有资源和背景,但他聪敏且善于把握机会,几年后,利用在广州学习的染织技术,开办了“美趣时”颜料行,依靠代理外国染料和化工原料,把颜料店开遍了四川各地,逐渐成为重庆资力雄厚、规模较大的殷实商户。

然而,做代理贸易始终受制于人,高志敏从长远考虑,手里一有钱就在沙坪坝购置了几百亩田产,修建自己的别墅庭院,同时也为将来转型实业建工厂做准备。

高家的别墅是一个三合院,院中一棵高大的黄葛树,屋后栽种了各色鲜花,周围的居民都称之为“高家花园”。由于土地面积大,很多一时没有使用,高志敏就任由当地和抗战逃难来的农民开荒种地,不收租也不要押金。

抗战全面爆发不久,高志敏的长子高士愚,带着他的英国妻子留学归来。高士愚按父亲的安排,20岁即赴江苏南通纺织学校学习,随后又设法到英国理治大学深造。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与一名叫玛菊瑞·斯考特的英国女子结为伉俪,并为她起中文名“高施嘉德”,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两人一同回到了重庆。

高士愚在老屋旁为妻子新修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又创办理治纺织染公司(后改为民治纺织染公司),在高家花园修建了工厂,开始生产棉纱。这正是高志敏多年的夙愿,不做贸易改做纺织,以实业救国。

高施嘉德热心而慷慨,参加了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

重庆的古镇和名人故居,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们见证了重庆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巴渝儿女的集体记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镇和故居不仅得到了保护,还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它们是重庆的根,也是重庆的魂,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这座城市的过去,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