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布望远镜新发现:6个流浪天体模糊天体分类界限
韦布望远镜新发现:6个流浪天体模糊天体分类界限
2024年8月,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再次传来重磅消息:在距离地球约960光年的NGC1333星团中,发现了6个神秘的“流浪世界”。这些天体的质量介于木星的5到15倍之间,它们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恒星和行星形成过程的传统认知。
这些流浪天体的发现,不仅模糊了天体的分类界限,还揭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全新天体形成机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这些流浪世界可能是通过类似形成恒星的方式诞生的,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在恒星周围吸积物质形成。这一发现已被《天文学杂志》接受发表。
模糊的天体分类
这些流浪天体的质量范围,恰好处于气态巨星和褐矮星的重叠区域。褐矮星是一种“失败的恒星”,其质量不足以在核心引发氢的聚变。而这些新发现的流浪天体,似乎介于行星和褐矮星之间,给天文学家带来了新的困惑。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质量最小的一颗流浪天体,竟然还带有一个原行星盘。这个发现让研究团队兴奋不已,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流浪天体周围正在形成一个微型行星系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从盘中形成的天体,究竟算是迷你行星还是卫星?
恒星形成的极限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探索着恒星形成过程的极限。例如,一个看起来像年轻木星的天体,有没有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发展成恒星?这对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褐矮星,它带有一个行星质量的伴星。这个罕见的发现,对现有的双星系统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一发现暗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天体形成机制。
未来的探索方向
这些发现只是冰山一角。研究团队表示,韦布望远镜的高灵敏度,使得它能够探测到更小质量的流浪星球。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小于5倍木星质量的流浪天体。这是否意味着5倍木星质量是这种“自上而下”形成过程的下限?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些流浪世界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们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天体分类的传统认知,还揭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全新天体形成机制。随着韦布望远镜的持续观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正如研究团队所说:“这些成果都探索着恒星形成过程的极限。这对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