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器官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7: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器官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器官捐献是一项崇高的善举,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然而,在中国,器官捐献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截至2023年,全国累计实现器官捐献逾5.1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15.3万个。尽管这一数字较2010年增长了近200倍,但仍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据统计,每年约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而实际能够获得移植机会的仅有1万余人。

在重庆璧山区的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90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周丽娟深情地朗诵着:“我化身为满载希望的繁花一束,那是我身躯绽放的生命之花,那是我留在世间最珍贵的礼物……”这段朗诵,演绎了一段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碑上镌刻着从1980年重庆市第一位遗体捐献者董云开始,至2024年3月25日的6400余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周丽娟回忆起自己经手的第一个捐献案例:“那是一个遇到意外的16岁男孩,是父母眼中听话、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男孩的母亲主动提出捐献儿子的器官,最终,男孩的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眼角膜让2个人重获光明。周丽娟说:“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他并没有离开,只是到了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67岁的米智慧是重庆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她曾是一名护士,退休后投身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米智慧负责的第一例器官和遗体捐献者,是一位新学期刚刚报到的大学生刘慧丽。刘慧丽的父母从山东赶来重庆,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哭喊:“你不是说还要陪你爸尝尝磁器口的麻花吗?”米智慧感同身受,耐心地为刘慧丽的母亲讲解捐献事宜。最终,刘慧丽捐献出的器官让5位病人重获新生,捐献的眼角膜让2人重见光明。

今年是米智慧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第十三年,她经手了600多例器官和遗体捐献。对她而言,每天的工作不仅仅是“协调”那么简单。几年前,她曾遇到一位患者的二十多位家属的质疑。面对“你们拿器官和遗体是不是真的去救人?”“既然捐献是无偿的,为什么使用器官的病人还需要花上几十万?”等问题,米智慧耐心解答。当被问及“你劝我们捐,你自己会不会捐?”时,米智慧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掏出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卡等资料:“上班第一天,我就办理了志愿捐献手续。”最终,该患者的直系亲属在捐献书上签了字。

尽管器官捐献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昂的移植费用、社会认知不足等因素,导致器官捐献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据统计,中国的器官捐献率(每百万人口3.67人)远低于西班牙(46.9人)。此外,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群众对移植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为推动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4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根据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我国遗体器官捐献采取“明确同意”的原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捐献其人体器官。目前,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670万人,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这一数字仍显不足。

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善举,能够拯救无数生命。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法律完善、宣传教育和社会观念的进步,未来有望缓解器官短缺问题。让我们一起打破误区,传递爱心,共同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