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岁大学生捐献器官救4人,专家:文化心理因素影响器官捐献意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57: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岁大学生捐献器官救4人,专家:文化心理因素影响器官捐献意愿

1月6日,“19岁大学生突发疾病脑死亡”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关注。1月5日,湖南长沙一19岁大学生突发疾病脑死亡,家人含泪捐赠他的器官,让4人重获新生。哥哥说:“他本来已经买了9号回家的车票,妈妈却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5日16时30分,19岁的少年李栋梁被推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随即送往手术室。这一次,他接受的手术不是为了自己的康复,而是捐赠器官为他人送去“生机”。

1月3日,就读于湖南某高校的李栋梁突然感觉四肢乏力,没有胃口,还有嗜睡的症状。他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并表示第二天会去医院。不料1月4日23时,李栋梁突然病危,被转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月5日凌晨5时,李栋梁心跳骤停,不幸脑死亡。

噩耗突然传来,李栋梁的父母和哥哥第一时间从老家赶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家人一时无法接受,妈妈悲痛到无法站立,父亲也老泪纵横,哥哥强忍着悲痛处理医院的事宜。曾经阳光帅气的大男孩,竟要在新年伊始的时候离开。

李栋梁家人万般不舍,得知他符合器官捐献的条件,一家人反复商量,决定实施捐献,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李栋梁的生命。“学校要放寒假了,弟弟买了1月9日的票,打算回家过年,没想到突发疾病就走了,我们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弟弟走得匆忙,但他是个很热心善良的人,肯定非常乐意帮助别人。”李栋梁的哥哥哽咽着说,能以这样的方式“延续”弟弟的生命,对家人也是些许安慰。

经过专业的评估,李栋梁捐献了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至少可以帮助两名肾病患者和两名眼疾患者重获“生机”。

李栋梁的故事让我们深思:是什么让他的家人在如此痛苦的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李栋梁的父亲表示,儿子曾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他将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他人身上,能让家人感受到些许安慰。此外,器官捐赠不仅能让死亡不再是终点,更能为生活中的患者带来重生的机会。

然而,像李栋梁家人这样的选择并不普遍。根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数据,中国每年需要移植的器官超过30万,而现实中却只有不足3万例的捐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缺口?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01

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器官捐献持积极态度,但实际愿意登记成为捐献者的人数却相对较少。这种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反映了文化心理因素对器官捐献意愿的深远影响。

02

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1. 死亡认知:在许多文化中,死亡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往往避讳谈论。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使得许多人难以接受器官捐献的概念。正如帆书APP创始人樊登所说:“我们面对死亡不能只有恐惧,要有喜悦,不能只有贪恋,要有感恩,这样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

  2. 文化传统: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保持遗体完整是对逝者的尊重。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器官捐献的推广。

  3. 社会认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决策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意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表示,即使自己愿意捐献器官,也担心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看法。

  4. 信任问题:部分人对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存在疑虑,担心捐献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

03

如何提升器官捐献意识

  1. 加强死亡教育:通过学校课程、媒体宣传等方式,普及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避讳。

  2. 文化引导: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西班牙的“默认同意”制度,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探索适合中国的器官捐献模式。

  3. 完善激励机制:探索为捐献者家属提供医疗优惠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增强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和尊重。

  4. 优化分配体系:确保器官分配的公平、透明,增强公众信任。

李栋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器官捐献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更是对人性的升华。在这个看似绝望的故事背后,传递的是爱的延续和生命的希望。面对即将来临的生活挑战,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彼此,传递爱与温暖,这才是我们最为珍贵的财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