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从“聚宝盆”到“高原明珠”的崛起之路
德令哈:从“聚宝盆”到“高原明珠”的崛起之路
德令哈市,这座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年轻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从1988年撤镇建市至今,短短三十多年间,德令哈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从“聚宝盆”到“中国碱都”
德令哈市地处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的这片神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统计,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石灰石储量高达7亿吨以上。依托资源优势,德令哈市大力发展盐碱化工产业,纯碱产能已跃居全国前列,正努力打造“中国碱都”城市名片。
除了传统优势产业,德令哈市还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太阳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碳中和先行示范市。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落户德令哈,浙江中控塔式光热项目、中广核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首批示范项目,连续四届召开德令哈光热大会,清洁能源高地·世界光热之都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保护:从“荒漠”到“绿洲”
德令哈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尕海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名录,巴音河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森林覆盖率已达10.05%,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德令哈市荣获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文化传承:从“古驿站”到“现代诗城”
德令哈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主要驿站,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古柏蓊翳的柏树山、神秘莫测的“外星人遗址”、古老久远的怀头他拉岩画,还有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传世诗篇。德令哈市打造了国家级柯鲁柯农垦文化特色小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德都蒙古文化”和“农垦文化”,“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的文化品牌日益彰显,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民生改善:从“边陲小镇”到“宜居之城”
德令哈市城市建成区已达40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十横十纵”道路框架基本覆盖规划区。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令哈民用机场运行良好,成为南进西藏、北上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近年来,德令哈市紧扣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社会治理:从“多民族聚居”到“和谐共生”
德令哈市共有汉、蒙古、藏、回等26个民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德令哈市连续七年荣获“全州平安建设”先进地区,获评全省平安县(市),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军地共建的重要基地,德令哈市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发展成就: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22年,德令哈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03亿元,增长5.5%。其中,一产增加值9.27亿元,增长4.8%;二产增加值56.07亿元,增长16%;三产增加值43.71亿元,下降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亿元,增长1.2%,地方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增长23.6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CPI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德令哈市的发展目标是: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兼顾发展需要和实现可能,形成“一个目标,两个做优,四个中心,五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原绿洲城市为总目标,做优营商环境、做优民生福祉,建成海西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创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发展壮大‘盐碱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原装备制造、特色生物’五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