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欺凌背后的“内心阴暗”
职场欺凌背后的“内心阴暗”
职场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施暴者内心的阴暗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欺凌者常表现出缺乏同理心、自我中心、易于愤怒和攻击、缺乏信任感以及悲观主义倾向等特点。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职场欺凌,保护自身权益。
职场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职场欺凌者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原型:“咆哮者”和“策劃者”。这两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攻击行为和动机。
咆哮者:这类人表现出冲动性攻击,其行为主要由内在情绪驱动。他们倾向于通过大声吼叫、捶桌子、公开羞辱等方式伤害他人。这种行为往往不可预测,因为它们是由情绪驱动的,可能会对攻击者自己也造成负面影响。
策劃者:与咆哮者不同,策劃者展现出工具性攻击,即他们的行为是有计划的,伤害他人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可能通过散布谣言、扭曲事实、剥夺他人资源或职位等手段进行欺凌。这类行为通常可预测,因为它们是有计划的,攻击者会考虑行为的后果并尝试最小化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职场欺凌的具体表现
职场欺凌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被忽视的实习生:上级领导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存在,重要会议不通知参加,甚至在请教问题时显得不耐烦。
背黑锅的“替罪羊”:在项目失败时,上级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将全部过错归咎于某人。
被排挤的“局外人”:同事们有意无意地排挤某人,使其感到孤立无援。
被剥夺话语权的“透明人”:在会议中发言被频繁打断,建议和想法得不到重视。
被恶意竞争的“牺牲品”:同事为了抢夺业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陷害他人。
被过度压榨的“工作狂”:在加班文化的影响下,被迫无条件加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被侵犯隐私的“透明人”:上级领导打听并公开谈论员工的私生活。
被故意刁难的“苦行者”:领导经常提出无理要求,使工作举步维艰。
被歧视的“边缘人”:因性别、年龄等原因遭受职场歧视。
被PUA的“受害者”:上级领导以关心为由,进行情感操控。
职场欺凌的影响
职场欺凌不仅对个人造成深远影响,也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霸凌者本身往往并非公司的明星表现者,但他们因个人利益、嫉妒等原因,会暗中迫害那些以组织为中心且表现优秀的人。这些受害者通常非常有能力、有爱心且认真负责。一个有毒的员工会抵消两个超级明星员工的绩效增益,并可能带来额外的成本。
对个人而言,职场欺凌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倦怠、焦虑、抑郁、创伤后压力反应、失眠、噩梦、自信心下降、社交关系受损、失去收入等多重损失。对组织而言,职场欺凌会导致时间、生产力和收入的损失;人员流动和更替成本增加;缺勤和医疗成本上升;法律行动风险;声誉和品牌损害;人才库受限等。
应对职场欺凌的策略
面对职场欺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制造认知失调:在回应欺凌时,遵循制造认知失调的原则,让对方原本的目的落空,使其言行前后产生矛盾。例如,当众被羞辱时保持镇定,越冷静对方就越焦急;或者用赞同式反击,先顺从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击。
借力打力:利用对方攻击你的话,结合其自身特征进行反击。例如,如果有人质疑你的工作能力,可以回应:“所以还是我们公司好啊,能让我和您这样的人共事到现在。”
保留证据:当被欺负时,留意收集各种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视频、音频或在场证人等。这些证据可以在必要时提供有力的支撑。
借助权威力量:如果身边有能主持公道的权威人士,如老师、领导或长辈等,可以巧妙地借助他们的力量。主动且条理清晰地向他们说明自己被欺负的情况,让他们出面协调处理。
保持神秘感: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目标等。对人微笑,话少而精,打造高深莫测又稳重的形象,使自己不易被算计。
用温和态度应对恶意:有时候用礼貌和善意回应对方的恶意反而更有效。让对方的无理显得格外突出,周围人看到这样的反差,自然会对欺负你的人产生反感。
提升自我实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筹码、增强话语权和实力。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被欺负。
案例分析
现代快报曾报道一起职场语言霸凌案例:一位老板因一句“滚”而被判赔偿近16万元。这个案例揭示了职场语言霸凌的严重性,强调了维护员工尊严和权益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职场欺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需要组织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职场欺凌现象的普遍存在,要求我们不仅要识别和理解其特征,更要学会有效应对。通过提升自我认知、增强沟通技巧和建立支持系统,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寻求帮助、记录证据和适时反击都是保护自己免受职场欺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