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 最远和最后的征服(下)
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 最远和最后的征服(下)
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的征服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海达斯佩斯战役到士兵哗变,从与南达帝国的接触到最后的伤痕,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却展现了这位伟大征服者最后的辉煌与挫折。
军队起义送亚历山大大帝回国
马其顿人在海达斯佩斯战役中伤亡惨重。
尽管如此,当普鲁斯投降时,亚历山大大帝还是饶了他一命,归还了他的王位,并出于对他的勇敢和才能的钦佩,帮助他与安比和解。
一位能干的当地统治者也帮助亚历山大管理他的领土。
在战斗中,亚历山大大帝的战马布塞法勒斯受了致命伤。
亚历山大大帝将布塞佛勒斯收为战马,并骑着它横跨亚洲,为了纪念他,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布塞佛勒斯城。
亚历山大大帝随后继续前进,接受了更多国王的投降,直到海法斯河(今比斯河)附近,他的部下最终拒绝继续前进。
他们哗变,乞求亚历山大回头让他们回家。
海法斯河与恒河相距不远,马其顿人听说恒河宽阔深邃,难以渡过。
它还位于庞大而强大的南达帝国边境。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队在战斗中,被波鲁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面对另一支更强大的印度军队,他们士气低落。
由于无法说服部下继续前进,亚历山大在帐篷里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直到士兵们恳求他再次带领他们,并表白了他们的爱和忠诚。
就这样,亚历山大和马其顿军队开始了向西的长征。
有趣的是,南达国王达纳-南达只统治了几年,就在公元前 322 年被毛利兰帝国的创始人,昌德拉古普塔-毛里亚推翻。
亚历山大大帝最后的伤痕
兵变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沿海达斯佩斯河顺流而下,前往阿塞辛,以确定其帝国的东部边界。
然而,马利亚人和奥克西德拉西亚人虽然历来是敌人,却结成了联盟来反对马其顿人。
据说他们的联合部队有 9 万步兵、1 万骑兵和 900 辆战车。
印度人不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愿意常年发动战争,这对大多数古代军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亚历山大前进的速度让印第安人措手不及。
亚历山大不想让任何一个印第安人逃脱,他开展了一场复杂的渡河和快速行军战役,他的军队中不同的军团独立行动。
很快,马利亚人和奥克西德拉西亚人之间的联盟瓦解了,因为他们无法就由谁来指挥或采取什么战略达成一致,于是他们各自退回了自己的首都。
亚历山大大帝接近了马利亚人的首都,可能就是现代的木尔坦城。
马利亚人试图在战场上与亚历山大大帝进行最后一次交锋,但再次被击败。
当马其顿人逼近该城时,马利亚人放弃了外围防御工事,退入城中。
亚历山大让手下人去破坏城墙,但他不耐烦了。
他拿起梯子,与另外两名士兵一起翻越了城墙。其余的马其顿人试图跟进,但由于梯子太挤,不堪重负而折断。
当马其顿人意识到亚历山大的身份和他的脆弱时,他们拼命想杀死他。
尽管马其顿人恳求亚历山大跳下城墙,跳到他们的盾牌上,但亚历山大却冲进了城堡。
在那里,他杀死了马利亚人的首领,但却被一支箭射中了肺部。
马其顿人随后冲进城堡,救出了亚历山大,把他抬回去医治,然后继续屠杀马利亚人,他们认为是马利亚人杀死了他们的国王。
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的遗产
亚历山大在死亡线上徘徊了四天后,伤势痊愈,并接受了幸存的马利亚人的投降。
随后,他继续沿河而下,征服了途中剩余的印第安部落。
到达海岸后,亚历山大大帝委托一支舰队探索波斯湾,并率领其余军队穿越残酷的格德罗西亚沙漠返回巴比伦。
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驾崩,波鲁斯被欧德穆斯刺杀,欧德穆斯随后被亚历山大的另一位前将军处死,而佩通则战死沙场,安比则被旃陀罗笈多-毛利耶夺去了王国。
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阿契美尼德帝国领土,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首次直接接触。
希腊殖民地的建立,使文化接触和交流在亚历山大大帝,离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
因此,双方在哲学、宗教、医学、科学、数学、地理、战争、贸易和艺术等方面的思想交流十分活跃。
流传下来的印度-希腊艺术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这一时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印度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了几个世纪,因此亚历山大的征服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的生活,是他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财富,这一结论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