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县:见证海南历史变迁的古县,文化遗产丰富
临高县:见证海南历史变迁的古县,文化遗产丰富
临高县,这座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县级行政单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这片土地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经历了多次名称和行政区域的变化,每一次变迁都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秦朝至隋唐:早期历史沿革
早在秦朝时期,临高县就已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隶属于象郡。到了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这里设立了儋耳郡,标志着临高县行政建制的开端。隋朝时期,临高县被称为毗善县,到了唐朝则改称为富罗县。这些名称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管理和开发。
宋元明清:行政隶属的演变
进入宋朝,临高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宋朝时期,临高县隶属于吉阳军,元朝时则改隶琼州路。明朝时期,临高县隶属于琼州府,这一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清两代,临高县的行政地位相对稳定,成为海南岛北部的重要行政区域。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与变迁
近代以来,临高县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特别是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临高县扮演了重要角色。1950年,人民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在临高角指挥大军登陆。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率部来到多贤村,将多贤学校作为暂住地,并设立接应指挥部。多贤学校因此成为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
地理位置与民族特色
临高县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对其历史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临高县位于北纬19°34'—20°02'、东经109°03'—109°53',东接澄迈县,西南邻儋州市,西北濒临北部湾,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南岛与大陆交流的重要通道。
临高县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霜冻,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是海南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临高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临高角、高山岭、古银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文澜文化公园、临高文庙等人文景点,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临高县的民族特色也十分鲜明。临高哩哩美是流传于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这种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海南省汉族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临高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临高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馆内收藏有99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钱币、陶瓷器和竹木雕等多个类别。这些文物展示了临高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临高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与创造力。
临高县红星博物馆是临高第一家民办博物馆,也是海南首家以国防军事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886件(套)文物,包括枪械、枪弹、炮弹、电台、军服军衔、作战地图、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军事历史的发展,也体现了临高县在国防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
海南解放公园内的展览通过“挥师南下、厉兵秣马、碧海丹心、决战琼岛、人民胜利”等五部分,讲述了渡海登陆战的壮举。展览共使用文物/展品26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4件/套,新征集文物展品100件/套。这些展品生动再现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
解放海南岛琼西接应指挥所旧址(多贤学校)始建于1928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学校座东北向西南,呈现典型的三合院式土木结构。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这里作为接应指挥部,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
临高县的春节习俗也极具特色。从腊月二十四的“采屋”到除夕夜的团圆饭、点蜡烛、放爆竹,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郁的年味儿。这些习俗不仅让临高人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温馨。
结语
临高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从秦朝的象郡到现代的县级行政单位,临高县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今天,临高县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发展机遇,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