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乾陵发掘的恩怨史
郭沫若与乾陵发掘的恩怨史
乾陵,这座承载着唐朝辉煌历史的帝王陵墓,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作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一座两朝帝王、夫妻皇帝的合葬陵,也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然而,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陵墓,却因一位历史学家的提议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争论。
1958年冬天,几位农民在乾陵附近的梁山上炸石头,意外发现了乾陵地宫的入口。消息传出后,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立即来到现场考察。面对这一重大发现,郭沫若难掩激动之情,他预言道:“毫无疑问,这里面一定保存了不少文物,说不定就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在郭沫若的倡议下,文化部向国家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然而,这份计划却遭到了周总理的否决。周总理在批示中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这一决定,不仅让郭沫若颇感惋惜,也为乾陵的未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周总理的决策背后,是对文物保护的深思熟虑。乾陵地宫保存完好,一旦开启,将面临诸多风险。首先,墓内环境长期封闭,与外界空气接触可能导致文物迅速氧化、腐蚀。其次,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尚不成熟,难以确保文物在发掘过程中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决策体现了对后代负责的态度,他希望将这份文化遗产完整地留给后人,让他们在技术更先进、条件更成熟的未来去探索。
1972年,随着马王堆汉墓的重大考古成果公布,郭沫若再次提议发掘乾陵。然而,此时的他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加之文物保护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他的提议再次未能获得批准。郭沫若在《游乾陵》一诗中写道:“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诗中流露出对未能发掘乾陵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如今,乾陵仍静静地矗立在梁山上,守护着千年的秘密。它不仅是唐朝历史的见证,也是文物保护理念进步的象征。正如周总理所言,将这份文化遗产留给后人,让他们在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下,去揭开这座千年古墓的神秘面纱。乾陵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