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乘长风破万里浪”到深圳实践:一个成语的古今演绎
从“乘长风破万里浪”到深圳实践:一个成语的古今演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而“长风破浪”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时期的名将宗悫。
宗悫,字元干,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他的叔父宗炳曾问他:“汝何志?”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宗悫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辞中,更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验证。他年轻时就勇敢有胆识,练就一身好武艺。在战场上,他屡建战功,最终因功被封为“洮阳侯”。
“长风破浪”这个成语,本义是指顺风破浪前进,后来用以比喻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被无数仁人志士所传承。在文学作品中,“长风破浪”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迷茫与挣扎,但最终以“长风破浪”的精神克服困难,展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现代社会,“长风破浪”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以深圳南山为例,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南山,地处珠江口东岸南端,濒临南海伶仃洋,拥有185平方千米土地。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曾在南山赤湾拜别妈祖、扬帆远航。1979年,随着蛇口炸山填海的开炮声,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诞生。从那时起,南山就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开创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蛇口模式”。
30多年来,南山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从“蛇口精神”到“前海模式”,谱写了一曲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创造辉煌的时代赞歌。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心城区首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2007年,深圳湾口岸开通,成为我国首个采用“一地两检”的陆路口岸。2011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局正式揭牌成立。从最早的全市产业配套区、轻污染工业区和能源基地,到2000年后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科研“四大基地”,再到新时代以来加快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30多年来,南山实现了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城区的精彩蝶变。
如今的南山,已经成为深圳国际化程度最高、外国人聚集密度最高、国际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居住着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数量占全市外籍人口总数40%以上。蛇口、赤湾、妈湾三大港口联通全球,150余条班轮航线基本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一批龙头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创维集团在1992年就率先迈出国门;中兴通讯的业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疆在全球无人机领域占有80%市场份额;腾讯推动游戏“出海”,仅“王者荣耀”和“PUBGMobile”两款产品,每年就为腾讯带来了数十亿美元收入。
从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再到深圳南山的改革开放实践,“长风破浪”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是克服困难、追求梦想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让我们传承和发扬“长风破浪”的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