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亚洲象肇事背后:生态危机亟待解决
云南亚洲象肇事背后:生态危机亟待解决
2021年8月8日20时8分,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向南返回。加上此前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独象,这次历时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的“大象远足”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次事件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更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事件。象群所到之处,农作物受损面积达2.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0万元。然而,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云南多地频繁发生野生亚洲象肇事事件,人象冲突日益加剧,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危机值得深思。
栖息地退化:亚洲象生存的困境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过去100年间,由于栖息地丧失、象牙偷猎等原因,全球亚洲象数量从10万头锐减至4万至5万头。在中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州(市),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90多头增长到目前的约300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亚洲象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亚洲象的栖息地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宏新教授指出,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片面的森林保护政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导致亚洲象食物短缺,被迫离开传统栖息地,进入人类活动区域,从而引发人象冲突。
多措并举:破解人象冲突的中国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象冲突,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西双版纳州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亚洲象监测预警,建设防象设施和食物源基地,并于2018年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普洱市则建成4000余亩亚洲象食物源基地,满足亚洲象的取食需求。临沧市也建立了800亩亚洲象食物源试验基地,实施防护栏和避象亭等建设工程。
2023年12月,云南省正式发布五项亚洲象保护地方标准,涵盖栖息地修复、收容救护、野化训练等多个方面,为亚洲象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这些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亚洲象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际视野:人象冲突的全球性挑战
人象冲突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野生象分布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国际知名大象专家Ahimsa Campos-Arceiz指出,只要人与象共享同一片土地,冲突就不可避免。从非洲到亚洲,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有的国家采用蜜蜂、辣椒等生物威慑剂驱赶大象;有的国家通过改变耕作方式,种植大象不喜欢的作物;还有的国家尝试转移问题象或建设电子围栏。然而,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Ahimsa Campos-Arceiz所说:“我们没有办法根除人象冲突,只能是减少冲突,将它降低到一个能接受的程度。”
未来展望:亚洲象国家公园的愿景
为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中国正在探索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规划。国家公园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恢复栖息地、建立生态廊道等方式,为亚洲象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表示,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是缓解人象冲突的根本之策。这不仅需要保护好现有的栖息地,还要考虑大象的食物需求和活动范围,开展栖息地改造和生态廊道建设,实现人象和谐共生。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如何有效应对并缓解人象冲突,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课题。中国在亚洲象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正如Ahimsa Campos-Arceiz所说:“处理人象冲突并不是一个宽泛的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从云南北迁象群的成功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科学管理、社区参与和国际合作,我们有信心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解决方案,让亚洲象这一珍贵物种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