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危起伟谈中华鲟保护:自然繁殖何时恢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2: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危起伟谈中华鲟保护:自然繁殖何时恢复?

“厚福”静静地在北京海洋馆的水池中游弋,这尾40岁的野生中华鲟,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类的繁殖年纪。它的“大腹便便”,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既欣喜又忧虑。作为“中华鲟之父”,危起伟深知,这位老朋友的境遇,正是整个中华鲟种群面临的困境缩影。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然而,这位“活化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自2017年以来,中华鲟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7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存约10尾性成熟的亲鱼,较20世纪80年代初减少了200倍。

“中华鲟的繁殖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要有足够多的种群数量才能完成繁殖。”危起伟解释道。中华鲟的视力较差,主要依靠嗅觉寻找同伴,当所处的空间足够大时,需要足够多的群体才能保证繁殖概率。此外,产卵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长江上游河底的卵石较多,中华鲟会在卵石缝隙产卵,以防被鱼吃掉。它还会选择在倒坡产卵,水流遇到倒坡会回流,流速也变缓,鱼卵可以充分混合受精。

然而,随着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葛洲坝未建成前,长江上游曾有600多公里、20处中华鲟产卵场,如今只剩葛洲坝下游不到4公里长、不到1平方公里的产卵区域。产卵场的范围和面积不及之前的1%。再往下的江段水流变缓,河床的卵石变少,大多数是泥沙,不适合中华鲟产卵。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保护工作者们并未放弃。2024年,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成功培育超过百万尾放流规格的中华鲟幼鱼,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3月,在湖北宜昌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中,20余万尾子二代中华鲟被放归长江,其中包括15龄成体中华鲟10尾、幼鱼20万尾、2龄中华鲟700尾、3龄中华鲟120尾。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11月,在长江葛洲坝下江段,科研人员时隔三年再次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活动。根据鱼卵发育情况推断,产卵时间为11月24日凌晨,产卵位置发生在葛洲坝下游400米左右位置。这一发现证明,葛洲坝下依然具备野生中华鲟繁殖的自然条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并未完全中断。

“虽然自然繁殖已中断多年,但保护工作从未停止。”危起伟表示,“我们预计在2036年后,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有望恢复。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加强增殖放流和产卵场的保护。”

中华鲟的保护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命运,更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如危起伟所说:“时间很紧张。”这不仅是对采访时间的感慨,更是对中华鲟保护工作的紧迫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位“水中大熊猫”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长江再次见证生命的奇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