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巴蜀,好雨必定知时节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03: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巴蜀,好雨必定知时节

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这一年,他已经48岁,曾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一年内带着妻儿迁移四个不同的郡县,身心皆疲惫不已。

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份饱受流离之苦的疲惫之心,有一天会在蜀地得以安放。

来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红墙。(图/图虫创意)

杜甫在蜀中住了四年半,以草堂为家,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这四年半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写的。

在杜甫笔下,成都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在郊外,则是另一番景象:“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在成都时所居草堂在成都浣花溪畔,其诗写到浣花溪的就有多首,浣花溪也因为杜甫而更具文化气息。

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成都的标志、诗歌的象征和文学的圣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此瞻仰凭吊和游赏。


雨后的草堂茅屋,空气中弥漫着文化气息。(图/图虫创意)

也正是在这里,在一个春雨洒落的夜晚,杜甫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草堂春雨图。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诗中名句。春雨之来,无声无息,在夜间静悄悄地施行润物之功后又悄悄离去了,不为人所察觉,写得春雨有情有义。

实际上,不仅是杜甫,四川一代人才济济,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代不乏人。例如,文学方面,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陈子昂、李白、杜甫,宋苏洵、苏轼、苏辙,近现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称巨擘。他们也构成了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成都的宜居宜业,源自顺其自然的哲学观

蜀地之所以能够给诗人与文人提供创作的土壤,与其安逸宜居的城市性情分不开。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成都持续不断地吸引人们来到这里旅行和生活,首要原因当然是其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成都到底有多么宜居?

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窥见。历史学家王笛曾表达过他对老成都的怀念。10岁前,他住在成都布后街2号的大院里。那是典型的成都小巷,出去是繁华的梓潼桥,有卖豆浆油条的早饭铺子,有糖水铺子、街边的手工匠、各种小吃食。


锦里古街。(图/图虫创意)

一分钱能买两串蘸着酱油和熟油辣子的大头菜、租一本小人书,两分钱买一个小糖饼,六分钱能买到一个卤兔头,上面撒满辣椒面和花椒面。

那里还有一间茶铺,“总是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扶手已经磨得像黄铜般发亮光滑的竹椅,三件套的盖碗茶,火眼上烧着十几个生铁茶壶,外加一个大水瓮的老虎灶……”在王笛细腻又温情的笔下,成都街头生机勃勃,充满公共活动。

成都如今多发达,被认为是准一线城市,民国的时候只有几百家茶馆,现在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已经发展至有上万家。


成都老茶馆。(图/图虫创意)

此外,成都的酒楼、饭馆、小吃店、火锅铺,总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对于成都人来说,吃,早已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享受和生活方式。甚至不少人即便在家吃过了饭(当然一般是指晚饭),也仍要上街去,随便买点零嘴,弄点小吃,或者坐到街边店的摊摊上,烫它几把竹签串着的“串串香”吃吃。可以说,爱不爱上街吃,是区别成都人和非成都人的紧要之处,而最正宗的成都人,在家吃了也上街。


令人垂涎欲滴的成都串串。(图/图虫创意)

这份安居乐业的生活态度背后,是巴蜀文化中顺其自然的哲学观影响。

这也是李冰治水、兴修都江堰的思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顺势应变。这种治水思想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享其利,由治水而治国,渐次演变为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自成都建城起,这座城便与商贸和金融,有着与生俱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从秦汉时期成为五大都会之一,到盛世大唐的“扬一益二”……动态的历史轨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迹与成长,繁华与沉静,复兴与梦想。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姿秀逸的锦城大地,在创造名扬天下的蜀汉文明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的金融文明。1000年前,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就诞生在锦江之滨。


成都锦江两岸的现代建筑。(图/图虫创意)

交子的出现,成为世界金融史上的里程碑,推动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任何经济形式,都离不开货币的范畴,货币是构建经济活动的基本媒介。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高华声认为,交子的出现是货币发行和流通史上的巨大创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借鉴意义的金融创新”。

由此看来,四川的金融基因已经流淌了千年。

而尊重规律、润物有情这一文化基因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继承,引导着川地企业的诞生、发展与兴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