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班开放飞行模式,你敢用吗?
国际航班开放飞行模式,你敢用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班开始允许乘客在飞行过程中使用手机的飞行模式。这一政策变化不仅提升了旅客的飞行体验,也反映了航空业对科技发展的积极回应。然而,随着使用场景的增多,飞行模式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深入探讨国际航班开放飞行模式的最新政策、安全性考量以及旅客使用体验。
国际航班的飞行模式政策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各国的航空监管机构的相关法规,乘客在飞机起飞及降落阶段必须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这是因为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期间,若受到电子设备的干扰,可能会影响导航与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在飞机达到一定的安全飞行高度(通常为约10,000英尺,即3,048米)之后,机组人员会通知乘客可以打开手机并使用飞行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高度和时间可能因航空公司及航线的不同而异。
不同航空公司的政策存在差异。有些航空公司允许乘客在飞机达到10,000英尺时即可打开手机,但另一些公司则要求乘客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飞行模式,直到降落准备阶段。此外,一些航空公司逐渐开放允许乘客在飞行期间使用机上Wi-Fi,以满足乘客对互联网的需求。
飞行模式的安全性考量
随着航班WiFi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黑客开始利用“恶意双胞胎攻击”等方式窃取乘客的隐私信息。这种攻击通过设置与航空公司WiFi名称相同或相似的恶意热点,诱使乘客连接到假网络,从而拦截和窃取用户数据。2024年4月,澳大利亚警方就逮捕了一名在多条澳大利亚国内航班和机场实施此类攻击的黑客。
为了安全使用航班WiFi,专家建议:
- 仔细核对官方WiFi信息,确保连接的是正确的网络。
- 避免在飞行中下载任何内容,不要安装不明来源的应用程序。
- 尽量使用VPN,尤其是在访问敏感信息时。
- 保持警惕,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断开连接并通知空乘人员。
国内航空公司的政策进展
在国内,机上WiFi的发展同样呈现出蓬勃态势。根据机上WiFi服务商空地互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运营数据,在该公司提供服务的国际航班上,机上WiFi的平均付费率已超过35%。各大航空公司纷纷推出创新产品,如东航的“半年卡”和“年卡”,以满足旅客的多样化需求。
从2013年海航首次测试空地互联,到2020年实现高速上网,再到2023年取消3000米以上方可开机使用的限制,国内机上WiFi的便利性和普及度大幅提升。这些技术和政策的突破,使得空中上网的体验越来越好,旅客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旅客使用体验
对于初次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来说,了解飞行模式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份简明的国际航班全流程指南:
出行前准备:确保签证有效,护照至少还有6个月的期限,提前预订机票。
机场值机:提前3小时到达机场,走国际/港澳台出发口,办理值机手续并打印登机牌。
行李托运:100ml以上的液体需要托运,工作人员会检查签证。
安检:电子产品需要单独过安检,充电宝不超过20000毫安。
过海关:护照可以直接走快捷通道,刷护照+按指纹。
登机:照着指示牌找对应的登机口。
到达:过国外海关,护照、签证交给海关盖章。
在飞行过程中,旅客可以在达到安全高度后使用飞行模式。此时,可以连接机上WiFi,使用已下载的娱乐内容,或者玩离线游戏。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WiFi时要特别留意安全问题,避免连接不明网络,不要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交易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放开,飞行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让旅客在万米高空保持与世界的连接,也为航空公司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然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