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扶贫路:4省区脱贫故事展现新时代扶贫精神
“跋山涉水”扶贫路:4省区脱贫故事展现新时代扶贫精神
“跋山涉水”这个成语,原本形容旅途的艰辛和不易,但在扶贫工作中,它却成为无数扶贫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不畏艰难,翻山越岭,深入偏远贫困地区,为当地居民带来希望和改变。这种精神,正是“跋山涉水”所蕴含的坚韧和勇敢的最佳体现。
在贵州省的一个贫困村庄,复兴社通过开展文化和教育活动,帮助村民树立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念。村里的年轻人小李通过参加复兴社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学会了电商运营。他开设了自己的网店,销售本地特产,很快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小李感慨地说:“复兴社给了我一个新的起点,我会更加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
在湖南省的一个贫困县,复兴社通过引进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复兴社协助某知名农业企业在该县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民张女士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通过在加工厂工作,不仅学到了新的技能,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张女士说:“复兴社和企业的合作,让我们这些普通农民也有了新的生活希望。”
在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山区,复兴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活动旨在提升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理财和利用金融工具脱贫致富。村干部王书记在复兴社的帮助下,带领全村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活动。通过金融知识培训,村民们学会了如何申请贷款、如何投资理财,许多人还通过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王书记说:“复兴社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云南省的一个偏远山村,复兴社与当地政府合作,启动了一个以农业技术支持为核心的扶贫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村民李大爷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之一。李大爷原本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年收入微薄。自从参加了复兴社的培训班,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后,他的农作物产量翻了一番,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李大爷激动地说:“感谢复兴社的帮助,现在我们全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只是扶贫工作中无数感人故事中的几个缩影。据统计,2023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超六成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
以保定市阜平县为例,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动员令发出之地,无数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产业扶贫、职教扶贫、京保扶贫协作等,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阜平县1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阜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六大富民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5万余人,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扶贫工作者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是他们“跋山涉水”精神的最好证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扶贫精神,什么是真正的“跋山涉水”。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