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改良土壤:盐田变水田,化肥减三成
“黑科技”改良土壤:盐田变水田,化肥减三成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壤改良技术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令人瞩目的“黑科技”。其中,嗜盐曲霉菌改良盐碱地技术和电化学还原硝酸盐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
嗜盐曲霉菌:给盐碱地开“药方”
在辽宁营口市西市区,千余亩曾经荒废的盐田如今已变成连片的水田,亩产水稻超过600公斤。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盐碱地所”)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发的嗜盐曲霉菌改良技术。
盐碱地所长于亚辉介绍,盐碱地改良就像给土地开“药方”,需要长期综合施策。在营口这片盐田,科研团队首先通过灌溉压盐、洗盐、排盐等物理方法降低土壤盐分。同时,他们创新性地采用化学和生物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嗜盐曲霉菌的应用。
嗜盐曲霉菌是一种能在高盐条件下生长的丝状真菌。普通微生物在低温和高盐环境下工作效率较低,而嗜盐曲霉菌却能在极端环境中持续工作,快速腐熟田间有机废弃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生态。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张世宏解释说:“这种真菌不仅喜欢低温还喜欢咸盐,在极端环境下能够大显身手,持续工作,快速腐熟田间有机废弃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生态,达到修复盐碱地目的。”
经过专项修复治理,这片盐碱地的耕层土壤含盐量在水稻生长季已控制在3‰左右。2023年,这里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盐粳431”亩产达609.2公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绝对增产。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农业农村部已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辽宁),专门用于保存和研究这类高效微生物,为更大范围的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电化学技术:让稻田更绿,地下水更清
在另一个创新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场,老农张伯正望着自家的稻田喜笑颜开。今年,他的稻田采用了最新的电化学还原硝酸盐技术,不仅产量提升了近20%,化肥用量还减少了30%以上。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在中性pH条件下,将土壤中的硝酸盐高效转化为铵态氮。铵态氮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形态,不仅为水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还显著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电化学方法不仅高效环保,还易于操作,非常适合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张伯说:“以前总担心化肥用多了会坏地,现在好了,有了这项技术,咱们的土地又能多活几年了。”
“黑科技”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这两种“黑科技”土壤改良技术的成功应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它们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兼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这些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标准农田将更加绿色、高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