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二战日本战斗机黑科技:零式与震电的较量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8: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二战日本战斗机黑科技:零式与震电的较量

2016年1月27日,一架退役70年的日本零式战斗机在鹿儿岛复飞,引发广泛关注。这架二战时期的著名战机,不仅承载着日本人的复杂情感,也凝聚着当时航空技术的巅峰成就。零式战斗机与后来的震电战斗机,作为日本航空工业的代表作,展现了日本在航空技术上的创新尝试。

01

零式战斗机:轻量化设计的巅峰

零式战斗机由日本三菱重工研发,设计者为著名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该机于1937年开始研制,1939年试飞成功,1940年正式定型。零式战斗机的全称为“零式舰载战斗机”,简称“零战”。由于该机于1940年(昭和15年)列装,这一年是日本神武天皇纪元2600年,尾数为“00”,因此得名零式。

零式战斗机在设计上实现了多项创新,堪称当时的“黑科技”:

  • 全封闭式可收放起落架:这是日本战斗机首次采用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飞行性能。
  • 飞行员电热飞行服:在高海拔飞行时,为飞行员提供必要的保暖。
  • 大口径机关炮:装备两门99式20毫米航炮和两挺97式7.7毫米机枪,火力强大。
  • 转速恒定的螺旋桨:提高了发动机效率和飞行稳定性。
  • 超硬铝合金承力结构:采用住友金属公司研制的ESD超级铝合金,强度超过钢材而重量更轻,这是零式战斗机实现轻量化设计的关键。
  • 大视野座舱:提供更好的视野,有利于空战。
  • 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增加航程。

零式战斗机的性能在当时堪称卓越:

  • 高速度:平飞速度达到533千米/小时。
  • 远航程:最大航程达3200千米。
  • 优异的爬升性能:爬升速度为每分钟900米,远超同期的F2A、F4F、P-40、“喷火”等欧美战斗机。
  • 强大的火力:每门航炮携弹60发,每挺机枪携弹300发,还能够携带两枚60千克的航空炸弹。
02

震电战斗机:前卫的鸭翼设计

震电战斗机是日本在二战末期研发的一种实验性战斗机,由九州飞行机公司制造。该机采用前卫的前翼式鸭翼布局,试图通过这种创新设计提升性能。这种设计在当时属于前沿技术,美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也有类似尝试,但都未能投入实际生产。

震电战斗机的设计特点包括:

  • 独特的布局:废除了传统的水平尾翼,将发动机和螺旋桨置于飞机后部,武器则保留在前面。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机身空间,减少了空气阻力,提高了飞行速度。
  • 后掠翼设计:采用后掠20°的程翼型(LB翼型)机翼,使飞行速度达到750km/h。
  • 超强机动性:鸭翼设计赋予了震电战斗机前所未有的机动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在没有电传飞控系统的年代,这种设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 复杂的生产工艺:主翼采用ESD特殊机械加工方法,但这种结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难以进行大量生产。
  • 有限的续航能力:机身和机翼共计可装载800升燃油,但巡航速度下只能飞行2小时,以极速飞行时则只能维持半小时。
03

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

零式战斗机和震电战斗机代表了日本航空工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两个不同阶段。零式战斗机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通过轻量化设计和多项创新,实现了性能的突破。而震电战斗机则代表了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尽管设计前卫,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航空工业的衰落与其过度依赖速战速决的战略密切相关。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航空兵已经参加了对华作战,虽然作为交战另一方的中国空军当时实力较差,但这些战斗却帮助日军完善了其战术理念,这一点和当年德军在西班牙内战中所作的几乎一样。航空兵参加东亚地区作战的结果就是,日本人拥有了比美国更好的机会来制定完备空战条令,从而组建起一支作战航空兵。

按照4年前(即1941年)的标准,日军航空兵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战争爆发时候日军拥有3500架作战飞机。而当时美军适合作战的飞机尚不足日军的一半,其中在太平洋地区美军只有600架飞机。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最初阶段,日军的飞机设计和飞行员训练都是针对特定的作战形式进行的,而美军只能被动去适应这种作战样式。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做法本身也是日军速胜理念的体现。在袭击中日军把攻击重点放在了美军舰队上,而忽略了摧毁船厂、油库等设施。随着速胜希望的破灭,日军航空兵被迫开始和美军展开数量、技术、后勤乃至国力的较量,而这样的较量日本是绝无获胜可能的。

在珍珠港、菲律宾以及其他早期作战行动中,日军航空兵在攻击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精确的配合和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从日军在装备和人员上的准备情况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离奇。真正令人诧异的是,在“辉煌”的开端之后,日军航空兵迅速地走向了衰落,到1944年末,日本航空兵只能用自杀攻击方式来徒劳地挑战美军的空中优势!

要想真正了解日本航空兵的衰落,就必须广泛查阅包括日军档案、政府文件以及美国自己的数据资料。不幸的是,大部分敌方的官方档案都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被焚毁——这是日本人的习惯,但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仍然可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找出导致日军航空兵失败的主要原因。

真正领会这其中的原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因素缔造了历史,更因为敌人曾经犯下的错误(其中许多错误我们自己也可能会因为领导能力不足而出现)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日本陆军和海军各自内部及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和混淆。日军航空兵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后来变成了其最大的劣势。战争开始时,日军航空兵的人员训练和装备都非常适合进行那种闪电般的攻势。日军的飞机重量很轻,速度很快,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在攻击菲律宾行动中,从台湾基地出发的日军战斗机航程达1200英里(1920千米),几乎相当于美军P-40的两倍。日军战斗机可以从滩头、简易机场甚至修剪过的草地上起降。日本人认为本国航空工业应该依据这种方针制造战斗机,他们以为在战争初期的空袭之后,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空中力量即便不被彻底摧毁也将所剩无几,而此后日军航空兵便可以畅行无阻,再无敌手。

日军只能如此,因为他们只做好了胜利的准备。日军航空兵的整个作战准则和使用机制都是以攻击作战为基础的。日本人在建设航空兵时几乎没有考虑过防御,因为他们希望在遭到足够强大的反击前就取得胜利。这种糟糕的猜测——或者说是错误判断——让日军付出了输掉整个战争的代价。

对于后来美军迫使日军进行的那种战争,日本人在装备上和战术理解上都没有任何准备;在遭到攻击的时候,日军那种轻快机动的飞机变得非常容易受损,常常成为“空中打火机”。此外,在最初的空中作战规划受挫以后,日军没能及时拿出比较好的第二方案。日军飞行员都接受过典型的进攻型作战训练,但在防御作战中,他们却不是美军飞行员的对手。

经历了最初几个回合后,日军在战争初期攫取的那点空战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自那以后,日军很少真正夺得过空中优势,即使在莱特湾那样的战役中,日军虽然拥有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但其空中力量的打击规模却远远不够。除了战争中头几个月,日军大多只是进行小规模的袭扰性空袭,一旦他们准备实施大规模作战,便常常会遭遇极为可怕的损失。

从装备发展和航空兵规模角度看,日军很少重视对美军补给中枢和通讯线路的空袭,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中高度打击那些非战略性的前方目标上。甚至在1942年夏秋日军沿欧文·斯坦利山向莫尔斯比港推进时,其航空兵还在集中力量为前进中的地面部队提供近距支援,而对于莫尔斯比这样的美军防御中心的打击却显得苍白和无力。

执行机器

战争初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领导核心由颇具才能的飞行人员担任,此后,随着高级航空军官日渐稀少,日军当局开始让地面人员进入航空兵高级领导岗位,而不是由计划地提拔下层飞行军官。战争末期,日军航空兵最高指挥层几乎没有一个出身飞行人员的军官。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现象,如日军为何会失掉了对航空兵的信心,为何美军每次新的战术和技术进步都会让日军困惑,以及日军缘何在飞机的使用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战术上创新思想的缺乏在日军航空兵内很快蔓延,从最高决策层一直到普通飞行员的作战表现,都受到了影响。这个问题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军方常常用天皇的神圣名义下达命令,而这些命令本身在战术可行性上几乎没人敢于质疑。日本军人只能刻板地执行命令——不论执行的结果如何。当作战计划在中途岛、珊瑚海、瓜达尔卡纳尔以及新几内亚等战役中陷入失败境地后,日军指挥官却根本没有可供使用的备选方案。除非接到从上层发来的取消命令的决定,他们会坚定不移地执行最后接到的指示,不惜为之付出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指挥官们必须作出选择——如果那还能够称之为选择的话——是蒙受违背天皇意愿的耻辱(即使他们知道高层的决策可是错误的),还是承担失败的耻辱。绝大部分日本军官选择了后者。

日军官兵个体主动性的缺失,其中一个原因来自日本传统神道教理念。中级指挥官不会质疑东京方面的决定,日军士兵也不会质疑自己指挥官的命令,反之,神道教的信仰传统也断绝了基层官兵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应对形势变化的可能性。日军官兵只要得到正式命令,就会一字一句地遵照执行。在中国、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等地,成百上千的日军飞行员被击落,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在试图遵守那些已不再适用的条令。如果上层的决策和使用得当,日军飞行员就能具有不错的战斗力,但如果要依靠飞行员自己的创造性,那他就无法和物资充足的敌人对阵。日军指挥中的这种神性概念影响了军事决策的各个方面,在航空力量的运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航空兵作战本来就要求最大的灵活性。

自杀攻击

正是这种精神传统的土壤中产生了日军的自杀攻击部队(即日军所谓的“神风”部队)。在战争初期,这样的自杀攻击还能够让人理解,当时日本飞行员驾机撞机盟军舰船或飞机完全是出于个人强烈的冲动,有时候西方飞行员也会这么做。但在莱特湾战役中,美军士兵把一名死亡的日军飞行员从飞机残骸中拖出来时,竟然发现他穿着绿色和金色的仪服,这说明在起飞前他已经参加了

零式战斗机总生产量达10950架,是二战中日本生产量最多的战机之一。而震电战斗机仅生产了2架,且未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这种对比反映了日本航空工业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04

历史的启示

零式战斗机与震电战斗机的故事,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缩影,也是战略选择的镜鉴。零式战斗机的成功在于其成熟的技术和合理的战术应用,而震电战斗机的失败则揭示了过度追求技术创新而忽视实际需求的危险。日本航空工业的兴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技术创新必须与战略需求相匹配,才能真正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