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气温上升带动种植带北移,东北农业积极应对谋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10: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气温上升带动种植带北移,东北农业积极应对谋发展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三省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过去60年间,我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具体到东北地区,这种变化表现得尤为明显。

01

种植带北移:玉米、水稻、大豆的“新家”

气候变暖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作物种植带的北移。以黑龙江省为例,玉米种植带在北纬49°-51°之间向北移动了约200公里,相当于两个纬距的距离。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种植面积上:1980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为2826万亩,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8955.3万亩,增加了6100余万亩。

水稻的种植带也出现了类似的北移现象。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从1980年的315万亩,增长到2022年的5402.1万亩,增加了5000余万亩。这种被称为“旱改水”的种植方式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

大豆的种植带同样在向北扩展。近30年(1991-202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大豆种植带北界向北移动了约33.3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也类似,大豆种植带北界平均移动了101公里,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等多个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北移现象。

02

种植方式的革新:早播与晚播的智慧

气候变化不仅改变了作物的种植区域,还影响了种植方式。以辽宁省为例,锦州市的玉米种植户王雷2023年尝试了早播技术,将播种时间提前到4月23日,比常规时间至少提前了一个星期。结果令人惊喜:早播的玉米根系更发达,抗旱能力增强,亩产达到了1800斤,比上一年增加了100-200斤。

在葫芦岛市,花生的播种时间也从原来的5月上旬提前到了4月下旬,至少提前了五六天。这种变化使得花生在7月份容易发生干旱的时候,已经长得足够强壮,抗旱能力普遍增强,2023年全市花生平均亩产达到了600斤,高于常年450斤的水平。

03

应对挑战:从品种到设施的全方位应对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也在积极调整和应对。专家建议,未来应选择耐高温、抗旱和抗寒等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应对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此外,采用新的农业管理措施,保护土壤健康,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然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利也有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尹红指出,这种影响因区域和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才能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持续的科技创新,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