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庄村:红嫂精神传承地,文旅融合助村民增收
常山庄村:红嫂精神传承地,文旅融合助村民增收
近日,央视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三季走进了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是闻名遐迩的“红嫂家乡”。节目中,主持人王嘉宁和影视演员乔振宇等人通过沉浸式探访,展现了常山庄村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作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常山庄村不仅拥有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还通过影视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红嫂精神的诞生
常山庄村是“红嫂精神”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拥军支前故事,其中最广为传颂的是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迹。明德英是小说《红嫂》中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之一。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1941年11月,在日伪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时,明德英冒着生命危险,用乳汁救活了一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她一个年轻媳妇给陌生男子喂奶,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明德英的事迹后来被作家刘知侠写进小说《红嫂》,并改编成京剧和舞剧《沂蒙颂》,广为传唱。从此,“红嫂”成为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爱党拥军的沂蒙女性共同的名字。
从普通山村到“山村好莱坞”
2007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视剧《沂蒙》在常山庄村取景拍摄。剧组被这里保存完好的367座清末民初石板房所吸引,这些房屋采用“干插墙”形式建造,依水赋形,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开放式的民居博物馆。拍摄结束后,沂南县决定在此建设一座影视基地。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凤德带领村民,将古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新建、改建、修复了一些供拍摄红色影视剧专用的设施。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这里形成了古县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红色写生基地的“一城五基地”格局,拍摄了400多部影视剧,被誉为“山村好莱坞”,是国家4A级景区。
创新演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常山庄村不断创新演艺形式。今年国庆假期以来,沉浸式红色演艺节目《跟着团长打县城》火爆出圈,频频登上热搜榜单。景区还推出了《重走支前路》《苟队长娶亲》等其他两部演艺节目,组成红色演艺“三部曲”,每天错时演出,打造了一条沉浸式红色演艺演出链。这些节目以当地真实故事为背景,充分运用影视元素,让游客参与演出,实现了从旁观者到体验者的转变。景区还推出了国内首个沉浸式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并打造了多个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使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
旅游扶贫的“常山模式”
常山庄村的红色旅游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景区周边村庄村民依附影视基地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实现了一人上班,全家脱贫。据统计,周边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或超过1.5万元。常山庄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的播出,再次让常山庄村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通过创新演绎和文旅融合,常山庄村不仅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也让村民的日子“富”了起来。这片曾经浸润着革命先辈鲜血的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