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创五言,阮咸改良阮:叔侄创新领魏晋文艺
阮籍创五言,阮咸改良阮:叔侄创新领魏晋文艺
近期,一部关于竹林七贤的纪录片正在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魏晋时期文化巨匠的关注。在这部纪录片中,阮籍和阮咸这对叔侄的传奇人生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竹林七贤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和阮咸的世界,探索他们的文学传奇。
阮籍:虚无主义的文学先驱
阮籍,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他出生于公元210年,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巨匠。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堪称魏晋诗歌的巅峰之作。这些诗作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
骆玉明先生曾评价道:“中国文学里固有的虚无主义,在阮籍的诗歌里得到了强烈的表达。如此固执地看待生命的阴暗,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阮籍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短暂和孤独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强烈表达。例如,在《咏怀诗》第一首中,他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中的孤独感,表达了对生命的虚无和无奈。
在另一首诗中,阮籍写道:“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首诗集中表达了阮籍对生命的看法:人生本是短暂的,是个有限的过程,在这个有限的过程中,生命力和精神不断递减,同时充满焦虑和与外界的冲突,不知道何时结束。
阮籍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更在于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他的《咏怀诗》开创了五言诗的新局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所言:“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阮籍的诗歌风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魏晋时期文学的代表。
阮咸:音乐界的革新者
阮咸,字仲容,是阮籍的侄子,出生于公元233年。他是西晋时期的音乐家,以改良阮这种乐器而闻名。阮咸对阮这种乐器的改良,推动了魏晋时期音乐的发展,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不仅擅长演奏这种乐器,其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深受人们喜爱。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与阮籍的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代阮演奏家齐闻多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上的精彩演出,展示了阮咸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和贡献。齐闻多用低音弹拨乐器大阮奏出浑厚饱满弹性的强壮律动,在低音区持续动感的有力支撑与和声走向的稳定承托,使得演出不仅展现了作品技艺的高水平和音乐艺术性,更为观众带来了音响充满交响性艺术家们声部间有机协调,配合无间默契的饱满听觉享受。
阮咸的音乐才华不仅体现在乐器改良上,他还擅长弹奏这种乐器,他的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深受人们喜爱。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与阮籍的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和叔叔阮籍一样,也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成员,他们一起喝酒、弹琴、写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叔侄联手,影响深远
阮籍和阮咸的文学和音乐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华,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他们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华,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他们代表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那个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文人们无法施展才华,还时刻担心性命安全。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用清谈、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阮籍和阮咸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他们这种“不拘礼法,纵情放诞”的生活态度,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竹林七贤是历史上相当特别的一群人,学者汤一介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魏晋风度,是以礼法教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的异类。他们的洒脱起于无奈,汤一介说,他们“生不逢时”,所以借酒消愁,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从看似消极中,另辟蹊径,开创出一种风骨,这大概就是七贤的独到之处。
“七贤风度”应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七贤风度”既表现在他们的性情、气质、才华、格调等内在的精神面貌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等外在风貌上。“七贤”的“七贤风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这种“风度”只能由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造成,也只能为“七贤”的特质性情、人格所造成。这种“风度”可以说最主要就表现在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上。
竹林七贤之中,阮籍与嵇康文学成就最高,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亦是声名最隆、影响最巨。百家著作中,将竹林七贤综而述之者不少,但将阮、嵇二人单独抽离以一专著详而论之,只有徐公持先生的《阮籍与嵇康》。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才略》中所言:“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阮籍与嵇康两人性情不同,命运各异,但均才华横溢,风节凛然,引一时之风气,树千秋之典范,因此并而论之完全在理。
阮籍和阮咸的故事,就像一场绚丽的烟火,虽然短暂,但却照亮了整个魏晋时期的天空。他们的文学和音乐成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都成为了后世文人膜拜的对象。正如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阮籍和阮咸的风流,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和音乐的星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