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毒纸巾竟致癌!
央视曝光:毒纸巾竟致癌!
“纸巾只是日常用品,能有什么问题?”这是很多人对纸巾安全性的普遍认知。然而,央视的一则曝光新闻,让“毒纸巾”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突然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毒纸巾”离我们有多近?
2024年,央视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毒纸巾”事件。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面上的纸巾产品进行了抽检,结果令人咋舌:在150批次样品中,竟有3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24%。这些劣质纸巾中,有的使用回收废纸作为原料,有的则添加了大量化学物质,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毒纸巾”并非来自偏远地区的小作坊,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超市、便利店,甚至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它们披着“低价”“促销”的外衣,悄然潜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毒纸巾”的致命威胁
劣质纸巾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荧光增白剂、滑石粉、甲醛等。这些化学物质看似不起眼,但长期接触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白血病:荧光增白剂中含有化合物苯,长期接触容易诱发白血病。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钟剑波表示,一些看起来特别白、柔软的纸巾,很可能就有质量问题。
肠炎:不合格的纸巾中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病菌,使用后容易进入体内,引发肠炎。
呼吸系统疾病:劣质卫生纸中的有害物质,如果用来擦嘴、擦鼻涕,会让有害粉尘进入呼吸道,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更令人不安的是,劣质纸巾中还可能含有二恶英这种持久性有机氯化合物。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半衰期长达10年,一旦在体内积累,将对健康造成长期威胁。
如何远离“毒纸巾”?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纸巾产品,如何才能避免将“毒纸巾”带回家呢?专家建议,选购纸巾时需格外谨慎,应注意以下几点:
- 看执行标准编号:在纸巾的外包装上都标有生产执行标准号,抽纸一般都在背面。
- GB/T20808:最优,细菌菌落总数<200cfu/g,适用于面部清洁及儿童使用。
- GB/T20810:次之,细菌菌落总数<600cfu/g,属于卫生纸,可用于擦拭桌面或如厕,但不宜用于面部清洁。
- 看基础信息:正规产品的外包装一定标有公司名称、产品名称、地址电话、执行标准号等。如果包装没有写明是纸巾还是卫生纸,可以看它的执行标准:
- 纸巾纸:GB/T20808
- 卫生纸:GB/T20810
- 看原材料:一般认为原生木浆质量最好,原生非木浆次之,而回用浆的质量最差。
- 卫生纸标准允许用原生浆或回用浆,原生浆卫生纸按质量可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优等品最好,合格品最次);
- 纸巾纸标准则要求必须为原生浆,普通型可分为优等品和合格品。
看等级:纸巾分为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等级越高吸水性和柔韧性越好。很多编号、原料都正常的纸巾,但等级却是“合格品”,这是纸巾等级中最差的。
摸手感:好的纸巾摸起来柔软细腻,轻轻揉一揉不会掉毛、掉粉。有些商家为节省成本,就会在纸浆中加入较多的填料来替代部分纤维,会造成纸品灰分含量较高,容易掉粉、掉毛。因此拿到纸巾后,可以轻轻抖一抖或者搓一搓。
浸泡法:将纸巾扔在水里,你会发现:劣质纸巾一遇水,立马就会被浸透,用手拿起时会变碎;优质纸巾会慢慢被水浸透,即使用手搅拌也不会烂,甚至拿起来也是完整的一张纸。
此外,专家还提醒,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过于低廉的纸巾。一些9块9包邮、1元秒杀的纸巾,虽然价格诱人,但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在外出就餐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餐馆提供的劣质纸巾,可随身携带自己信赖的纸巾产品。
监管与责任
“毒纸巾”问题的屡禁不止,暴露出行业监管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抽检力度,对不合格产品严惩不贷;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自律,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不以次充好,不添加有害物质。
作为消费者,我们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提高安全意识,不贪图小便宜,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负责,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纸巾虽小,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选择一张安全的纸巾开始,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