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新版指南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新版指南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指导。这份指南不仅更新了近视的分类和分期方法,还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份重要文件的核心内容和亮点。
近视防治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也达到了12.7%。虽然与2018年相比,这两个数据分别下降了1.7和1.8个百分点,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指出,近视不仅影响当前的视觉质量,还会带来一系列长期的眼部健康问题。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多种眼部并发症,如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血管异常、黄斑萎缩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因此,科学、规范的近视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
近视的分类与分期
新版指南对近视的分类和分期进行了重要更新。根据屈光成分,近视可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两大类。其中,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由眼轴延长引起。
更值得关注的是,指南首次提出了基于公共卫生层面防控策略的分期方法,将近视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近视前驱期:儿童经过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后,虽然还未发生近视,但远视储备已低于正常年龄范围的下限。这个阶段是预防近视的关键时期。
近视发展期: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每年近视进展速度超过50度,但还未发展至高度近视。这个阶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近视进展。
高度近视期: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26.00mm时,进入高度近视阶段。此时,需要密切监测眼底变化,预防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期:随着眼轴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特征性眼底病变。这个阶段需要定期监测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底结构变化。
户外活动的重要性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可以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生率。王宁利教授指出,户外活动不仅限于体育锻炼,任何形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游戏等,都有助于预防近视。
近视的矫正与控制
指南提出了多种近视矫正和控制方法:
- 佩戴框架眼镜:这是最常见、最安全的矫正方式。
- 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 手术矫正:适用于成年后的近视患者,但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
儿童青少年的预防建议
针对儿童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指南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创造条件。
合理安排用眼时间: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45-50分钟休息10-15分钟。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遵循“三个一”原则: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缘一拳、眼离书本一尺。
确保良好的照明条件:读写时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勒克斯。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建立儿童视力和眼屈光发育档案,及时发现并处理视力问题。
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限制使用时间,注意用眼卫生。
科学依据与权威性
新版指南的制定充分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例如,关于户外活动对近视预防的作用,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指南还引用了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如不同年龄段的远视储备量标准、近视进展速度的监测指标等,为防控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未来展望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近视防控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随着这份权威指南的推广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将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近视的发生率也将逐步降低。这不仅关乎每个孩子的视力健康,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副司长沈海屏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推动各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全力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同时,还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预防近视要从小从早做起、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等科学知识,指导家长从小抓好儿童近视预防。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清晰、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