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元件详解:原理、分类、标记与应用指南
电阻元件详解:原理、分类、标记与应用指南
电阻作为电子学领域的三大基本元件之一,其工作原理和特性是每个电子爱好者和工程师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电阻的原理、工艺结构、分类及参数特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型要点。
一、电阻的基本原理
电阻、电容和电感被称为电子学领域的三大基本"粒子",它们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电子世界。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电阻本质上是一个耗能元件,通过阻碍电子的移动并使其摩擦产生热量来消耗能量。
在欧姆定律中,电阻被定义为在恒定电压下允许通过的电流大小,即 R = U / I。如果从焦耳定律的角度理解,电阻可以被描述为当电流流过时,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下图展示了实际电阻元件的等效模型:
真实的电阻器件都存在一定的引线电感和极间电容,当应用于高频场景时,这些因素不能被忽略。例如,上图展示了一个薄膜电阻的频率特性曲线,该电阻的极间电容仅为0.0262pF,引线电感仅为0.00189nH,在30GHz的高频下仍能保持稳定工作。然而,常用的厚膜电阻通常只能在几百MHz到GHz范围内使用,因为它们的引线电感通常在几个nH,极间电容在几个pF。
二、电阻值的标准
在电路设计中,电阻的选择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和设计。我们不能随意选择一个电阻值,比如5.28Ω。虽然从技术上可以生产出这样的电阻,但这样做会导致市场需求分散,难以实现大批量制造和供应。因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电阻阻值和容差相关的标准。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 不同精度的电阻对应着不同精度的系列。通常10%精度的是E12系列,2%和5%是E24系列,1%是E96系列,而0.1%、0.25%和0.5%是E192系列。
- 系列名中的数字代表着该系列包含的标准阻值数量,通常是6的倍数。例如,E12系列有12个不同的阻值,E192系列有192个不同的阻值。
- 每个系列的阻值都近似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10的n次方根,基数是10Ω。例如E12系列的公比是10的1/12次方,E96系列的公比是10的1/96次方。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照上述规律验证这些标准阻值。
三、阻值标记
在设计中,我们最常用的是精度为5%和1%的贴片电阻。通常0603及以上封装的电阻都会有对应的阻值标记,让我们了解这些标记的意义。
E24系列(5%精度)
对于大于10Ω的阻值,通常用三位数字表示:前两位表示阻值基数,最后一位表示乘以10的几次方。
例如,标记100代表10Ω,而不是100Ω;472代表4.7kΩ。对于小于10Ω的阻值,通常用R表示小数点,如2R0表示2Ω。
E96系列(1%精度)
E96系列通常由两位数字加一个字母表示,两位数字代表E96系列中的第几个阻值,字母表示乘以10的几次方,其中Y代表-1,X代表0,A代表1,B代表2,C代表3,以此类推。
下图展示了部分E96系列的阻值表:
例如,47C从表中数到第47个阻值是30.1,C代表乘以10的3次方,即30.1kΩ。
上文介绍了贴片电阻的标识方式,对于轴向引线封装的电阻(即直插电阻),它们通过色环颜色来标识阻值。目前,除了某些大功率应用外,随着电路密度的增加,色环电阻已较少使用。
色环电阻的阻值标记由一系列色环组成:前两个或三个环代表数字,接下来的环代表乘数,与前面的数字相乘得到阻值。再接下来的环代表电阻的容差,最后一个环表示电阻的温度系数。
四、电阻的工艺与结构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固定电阻,即设计中最常用的固定阻值电阻。这种电阻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轴向引线式(即色环标识的直插电阻),另一类是片状电阻。
1. 轴向引线电阻
这类电阻通常呈圆柱形,两个外电极位于圆柱体的两端。根据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
绕线电阻
绕线电阻是将镍铬合金导线绕在氧化铝陶瓷基底上,通过控制绕制的圈数来调节电阻值。
- 精度高,容差可达到0.005%。
- 温度系数低,主要得益于镍铬合金材料。
- 寄生电感大,不适合高频场景。
- 可用于大功率电阻应用。
下图展示了一种常见的大功率绕线电阻:
碳合成电阻
碳合成电阻主要由碳粉末和粘合剂烧结而成,碳粉末的浓度决定了电阻值的大小。两端加镀锡铜引线,最后封装成型。
- 工艺简单,原材料易得,价格最便宜。
- 性能一般,精度只能达到5%和1%。
- 温度特性不佳,噪声较大。
- 耐压较高,内部结构为碳棒,不易烧毁。
碳膜电阻
碳膜电阻是在陶瓷棒上形成一层碳混合物膜。通过控制碳膜的厚度和碳含量来调节电阻值。为了更精确地控制阻值,可以在碳膜上加工螺旋状沟槽,类似于绕线电阻的结构。
- 精度较高,因为可以控制碳膜的浓度和厚度,并可雕刻螺纹。
- 温度特性较差,因为使用了碳材料。
金属膜电阻
金属膜电阻采用真空沉积技术在陶瓷棒上形成一层镍铬合金镀膜,然后在镀膜上加工螺旋沟槽来精确控制电阻值。
- 精度高,得益于镍铬合金材料。
- 温度特性良好。
金属氧化物膜电阻
金属氧化物膜电阻是在陶瓷棒上形成一层锡氧化物膜,为了增加电阻,可以在锡氧化物膜上加一层锑氧化物膜。通过在氧化物膜上加工螺旋沟槽来控制电阻值。
- 最大优势是耐高温,因为使用了氧化物材料。
2. 片状电阻
金属箔电阻
金属箔电阻通过真空熔炼形成镍铬合金,先制成金属箔,再将其黏合在氧化铝陶瓷基底上,最后通过光刻工艺控制金属箔的形状以调节电阻值。
- 目前性能最好的电阻类型。
厚膜电阻
厚膜电阻采用丝网印刷法,在陶瓷基底上先贴一层钯化银电极,然后在电极之间印刷一层二氧化钌作为电阻体。厚膜电阻的电阻膜厚度约为100um。
- 价格便宜,容差有5%和1%,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阻类型。
薄膜电阻
薄膜电阻是在氧化铝陶瓷基底上通过真空沉积形成镍化铬薄膜,厚度通常只有0.1um(仅为厚膜电阻的千分之一)。通过光刻工艺将薄膜蚀刻成特定形状。
- 精度和稳定性较高,因为采用了改进的材料和工艺。
五、应用与选型
电阻的主要制造商包括国巨、光颉、罗姆、威世等,中国大陆的主要供应商是风华高科。
1. 电阻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电路板上都少不了电阻元件,电阻和电容是最常用的电子元件。除了各种上下拉电阻和反馈电阻外,电阻最常用的作用之一就是发热。例如,冬季常用的电暖气、电热毯、电水壶等都是利用电阻的发热特性制成的。
不要以为贴片电阻没有加热作用。在一些工业极端场景下,很多电子设备无法在极冷天气启动,或者在极冷温度下精度无法保证,这时候就会用到贴片电阻的发热作用。通常会使用一个大功率电阻做预加热功能,当温度上来后,设备启动了再关掉,之所以关掉,因为设备自己工作的功耗也会发热,可以保持温度,反正本身电阻也要发热,顺手就利用了一下,就好像汽油车冬天开暖风一样。
比如下面这个设计,就是利用了贴片电阻的发热功能,在一个小腔体内部实现了一个恒温环境,保证陀螺仪的精度。
我们可以把0Ω电阻称为跳线电阻。在电路设计中,为了调试方便或实现兼容设计,经常使用0Ω电阻。通常需要使用0Ω电阻将电源分成多路。使用0Ω电阻进行电源分配时,需要注意计算功耗以确保所选电阻满足要求。需要注意的是,0Ω电阻的阻值并非真正的0,而是一个很小的电阻值,一般不会超过50mΩ。具体参数可查阅数据手册。
在某些情况下,电路中需要几十毫安的电源,例如驱动LED发光二极管。此时,使用电阻限流是一种常见做法。此外,还可以利用电阻和稳压二极管实现小电流稳压器,其中电阻用于限制电流。
单片机通常工作在3.3V电压下,有的甚至更低。在使用ADC进行采样时,允许的最高输入电压通常低于3.3V,此时需要使用电阻进行分压。其他分压应用场景包括DCDC输出电压反馈、5V和3.3V电平转换电路等。
在高速信号传输中,PCB走线需要考虑传输线模型,确保阻抗连续性,防止信号反射影响信号完整性。最常见的措施是在信号源端串联匹配电阻,即在信号源端串联一个电阻,该电阻与源内阻之和等于传输线特征阻抗。这样即使负载端不匹配,信号反射回来也会被源端吸收,不会再次反射。
此外,还有各种非线性的灵敏电阻,如温敏电阻、压敏电阻以及气体传感器等,它们可以用于传感器和保护电路。这些内容将在单独的篇章中详细介绍。
2. 电阻的选型
选型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器件的规格书,提取关键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用要求。首先,需要根据应用场景选择电阻类型。对于常见的消费类小型化产品,通常以厚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等片状电阻为主。如果电阻用于电流检测,应选择合金电阻,并根据最大电流和持续电流选择合适的功率。目前,这种合金电阻可以达到5W级别。
其次,所有电阻的选择都需要根据电流计算电阻的功率,从而确定封装类型。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降额。封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功率,还与产品特性相关。例如,如果产品需要维修,应选择封装较大的电阻。
最后,不要忽视电阻的耐压特性。即使电路中涉及220V或更高电压,也不能简单地在高压线路中串联一个0402封装的1MΩ电阻就认为安全。一定要注意小封装电阻的耐压限制。
更多关于电阻应用的细节,可以参考相关专业文章。
本文原文来自ee-na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