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化疗药物外渗正确处理和预防,每个护士都要知道!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2: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化疗药物外渗正确处理和预防,每个护士都要知道!

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普遍且重要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多具有较大的毒性、较高的渗透压、较强的酸性或碱性,输注过程中很容易损伤血管而造成药物外渗。因此,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和预防方法对于每个护士来说都至关重要。

什么是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漏至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发生率在0.01%~7%。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

  1. 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这些情况下如果行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 其他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肿胀、疼痛,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重度则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出现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下表是WHO药物外渗损伤分期。

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应对及处理

  1.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血管通路装置。
  2. 应使用注射器回抽静脉通路中的残余药液后,拔除外周静脉导管或输液港无损钢针。
  3. 深部组织发生中心静脉化疗药物外渗时,应遵医嘱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 应评估肿胀范围及外渗液体量,确定外渗的边界并标记;观察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外渗远端组织的血运情况。
  5. 发疱性药物外渗时,应遵医嘱进行局部封闭,封闭时应避免损伤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
  6. 根据外渗药物的种类,遵医嘱可使用相应的解毒剂和治疗药物(使用方法见表2)。
  7. 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2448h内,宜给予干冷敷或冰敷,每次1520min,每天≥4次;奥沙利铂、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可给予干热敷,成人温度不宜超过50~60℃,患儿温度不宜超过42℃。
  8. 应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局部肿胀明显,可给予50%硫酸镁、如意金黄散等湿敷。
  9. 应记录症状和体征,外渗发生时间、部位、范围、局部皮肤情况、输液工具、外渗药物名称、浓度和剂量、处理措施。

如何预防化疗药物外渗?

基本要求

  1. 应评估和识别化疗药外渗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应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化疗方案、患者血管条件等选择血管通路及工具(引起外渗的常见化疗药物分类见表3、表4)。
  3. 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应定时评估血管通路装置是否通畅,并观察有无发生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4. 应告知患者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烧灼感、输液不畅等异常情况时,需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经外周静脉导管给药时外渗的预防措施

  1. 直接选择前臂粗、直、有弹性的上肢静脉,同一静脉在24h内不应重复穿刺。
  2. 化疗给药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3. 宜使用透明无菌敷料固定,导管留置时间应≤24h。
  4.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应看到回血后方可给药。
  5. 输注发疱性药物时:
  • 静脉推注2~5min药液或每输注5~10min,宜评估并确认静脉回血情况。
  • 总输注时间应﹤60min。
  • 不应使用输液泵。
  • 患儿不应选择头皮静脉。

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时外渗的预防措施

  1. 输注发疱性药物时间>60min或使用便捷式输注泵给药时,宜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2. 给药前应通过抽回血及推注生理盐水确认中心静脉导管通畅。
  3. 输液港给药时,应确保无损伤针固定在港体内。
  4. 输注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区域有无液体渗出、发红、肿胀等。

*顺铂在分类上属于刺激性药物,但须注意浓度及外渗的量,若高浓度(>0.5mg/ml)的顺铂发生大量外渗时(>20ml),须按发疱性药物外渗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伍俊妍,邱凯锋.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J].今日药学,2023,33(10):721-732.

[2]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S].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18):2381-2395.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护理管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