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全览:从九日山到万寿塔
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全览:从九日山到万寿塔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拥有22处世界遗产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从九日山祈风石刻到市舶司遗址,从德济门遗址到天后宫,每一处遗产点都在诉说着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历史。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上世纪九十年代九日山摩崖石刻。成冬冬摄
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
市舶司遗址东北发掘区考古发掘鸟瞰图。王俊摄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德济门遗址。
天后宫
天后宫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天后宫。
真武庙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真武庙。陈英杰摄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
南外宗正司遗址。成冬冬摄
泉州府文庙
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府文庙。
游客在文庙大成殿前拍照留念。
开元寺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
游客们在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天台上与开元寺东西塔合影。
头戴“簪花”的游客们在开元寺镇国塔下拍照留念。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老君岩造像。陈英杰摄
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现存重要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呈现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
清净寺外景。
伊斯兰教圣墓
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伊斯兰教圣墓全景。成冬冬摄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
摩尼光佛造像。成冬冬摄
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
金交椅山窑址龙窑Y2。成冬冬摄
德化窑址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尾林窑全景图。刘纵横摄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安溪下草埔青阳冶铁遗址。李佳胜摄
洛阳桥
洛阳桥是泉州运输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它加强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洛阳桥上的月光菩萨。叶晓峰摄
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上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安平桥。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
顺济桥遗址全景。成冬冬摄
江口码头
宋元以来,泉州在水路沿岸陆续建设了一系列的航标、码头设施,以引导船舶航行与停靠,内港、外港、外海等不同水域的航运设施承担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
晚霞中的美山码头。成冬冬摄
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以所在村落名叫“石湖”而得名,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石湖码头全景。陈英杰摄
六胜塔
六胜塔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也有护佑商旅的作用。
六胜塔与岱屿门主航道。吴文斌摄
万寿塔
万寿塔是见证泉州悠久航海历史系列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航标塔。
余晖中的万寿塔。贾福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