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了,九九歌里的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
冬至来了,九九歌里的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
“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随着冬至的到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也随之开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数九寒天的起点。从这天开始,人们便开始“数九”,以独特的方式记录冬日的流逝,期盼春天的到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九九歌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文化魅力。
九九歌,又称数九歌,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最初的九九歌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结束,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止。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 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九九歌的计算方法也颇具特色。一般认为,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交九”(数九),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当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后来,人们嫌这样麻烦,便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了。南北朝时期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九九歌不仅是一种计数工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记忆。它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九九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等不同,九九歌的版本也各具特色。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而苏州地区的九九歌则别具韵味:“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廿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这些不同版本的九九歌,不仅展现了各地的气候差异,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九九歌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此。在漫长的数九过程中,古人还创造了各种“消寒图”,以独特的方式记录时间的流逝。最雅致的莫过于梅花“画九”了。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瓣代表一天。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梅花染完,就出了“九”。清代,还出现了文字“消寒图”,常见的是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日填一笔,填完一字即过一九,九字填满,严冬已过,春天来临。很多文字“消寒图”上都会有“管城春满”,“管城”指代毛笔,笔到尾声,春满天下。再后来,民间又创新出“九体消寒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九字,每字九笔,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填满则残寒消尽,春到人间。
九九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歌谣,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在现代社会,虽然天气预报已经取代了九九歌的实用功能,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历久弥新。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心怀希望,因为寒冷过后,必然是温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