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青年恐惧死亡,五大哲学家教你正确看待生死
80%青年恐惧死亡,五大哲学家教你正确看待生死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不同哲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苏格拉底的坦然赴死,从庄子的鼓盆而歌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再到叔本华对死亡的理性思考,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引言:现代人对死亡的态度
近年来,一项关于死亡态度的调研显示,大多数青年人对死亡持有恐惧和回避的态度。在5000多名受访者中,约80%的人对"自己终将会死亡"感到焦虑。然而,纵观世界哲学史,一代又一代的伟大哲学家总是慷慨激昂地面对死亡。他们一面唱着生命的赞歌,一面昂首阔步骄傲地走向死亡。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或许能为当下年轻人的死亡观念带来启示。
孔子: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环节
孔子,这位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以一种深邃而又朴素的方式,揭示了死亡的本质,教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死亡以及如何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
孔子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开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生的意义,又怎能理解死的意义呢?在孔子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事物,而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环节。死亡同时也是我们无法探究的,没有一个人死复活之后给我们讲述死亡是一种什么体验,思考死亡是什么就是浪费时间的无意义之事了。
孔子还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和死亡都由命运决定,我们无法改变。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担忧上,而应该专注于如何过好我们的生活。
苏格拉底:死亡不值得恐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当有人告诉他:"三十僭主已经判你死刑了。"他回应道:"随他们吧。"在被判决死刑之后,苏格拉底用以下的惊人之语结束了发言:"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这句话宣告了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并不可怕,相反,它完全不值得恐惧。死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当信念和真理遭到践踏的时候,难道活着就一定比死亡更有意义吗?
庄子:超越生死的界限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据说,他的妻子去世时,朋友们去吊唁,却发现庄子坐在地上敲着一个破盆在唱歌。他的朋友很生气问他,你的妻子去世了,你难道不伤心吗?庄子却回答道:"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生命。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无'产生的。生和死不过是气的产生和消失,活着或者死亡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生,就像是人出去旅行;死,就像是人回家了一样。我的妻子现在就是回家睡觉了,我能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可以说,庄子不仅面对死亡,甚至还超越死亡本身,淡化了生死之间的界限,让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和烦恼。他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是一种大自然的大智慧,是能够绵延千年而给人以启迪。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关于死亡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向死而生"。什么是"向死而生"呢?海德格尔认为,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实就是在走向死,死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都是在向死的方向活着。
"向死而生"就是让人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每个人下一秒都可能消失,人们之所以能够谈论生命的价值,是因为人们是面向死这条绝路前进的。当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遭受死亡的威胁,就像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哪一天来临。
海德格尔希望通过这样生命倒计时的死亡态度,让人们在每一刻都强烈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生活在巨大的威胁中,人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生活的宝贵,才会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去创造更大的生命价值。
叔本华:理性面对死亡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1章中提到"论死亡及其与我们内在本质的不灭性关系",他声称"哲学的起点是死亡"。叔本华认为,所有动物都害怕死亡。人的行为也表达出对死亡相同的恐惧,但与非人类动物不同,我们拥有理性的能力,我们知道自己会死。人们本能地、天生地认识到的死亡,以至于人们最大的恐惧不仅是对自己死亡的恐惧,我们甚至为朋友和家人的死亡感到悲痛和焦虑。
人类最大的痛苦在于感知到了死亡并且畏惧死亡、焦虑死亡,人类最大的优点在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没有剥夺人们理性判断的基础。正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物种,因此,人们能够超越死亡本身认识到,死亡并不会剥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我们存在的本质不在死亡中消亡。抱着这样的心态,那种因为死亡而带来的巨大的空虚感和焦躁感或许会得到一些安慰。
结语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终点,但如何面对死亡,却体现了不同的生命态度。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学会以更积极、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死亡,从而更好地珍惜和把握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