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的三线辉煌:川东最大枪弹厂与奥运首金的故事
华蓥山的三线辉煌:川东最大枪弹厂与奥运首金的故事
在华蓥山深处,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军工传奇。这里,曾是孕育红岩精神的革命热土,也是新中国三线建设的战略要地。国营燎原机械厂,代号9821,就坐落于此。它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奉献,不仅在中国工业史上留下辉煌印记,更与中国奥运首金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线建设的战略要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防压力陡增。为了应对外部威胁,中央决定将大量工业设施向内地转移,史称“三线建设”。这场浩大的战略工程迅速在祖国中西部铺开。位于四川的华蓥山区,群峰耸峙,位置隐蔽,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选址之一,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
华蓥山区,1965至1972年间,陆续建起了一批军工企业,国营燎原机械厂便是其中之一。它们散落在山间,像隐匿的火种,默默支撑着国防建设。燎原厂位于溪口镇觉庵村,1968年破土动工,被华蓥山的密林掩映,显得格外神秘。1972年1月,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56式7.26毫米枪弹等军用子弹,后来也生产气步枪弹、猎枪弹和森林灭火弹等民用产品。当时,生产任务高度保密,厂区戒备森严,安保级别极高。
与奥运首金的不解之缘
四川某山坳里,燎原厂的机器日夜轰鸣。这家三线厂的工人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一颗颗环球牌气枪弹。没想到,这些子弹飞跃重洋,来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年轻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稳稳举枪,瞄准,射击。最终,他凭借燎原厂生产的子弹,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也让世界记住了“燎原”这个名字。这枚金牌,不仅是许海峰的荣耀,更是燎原厂乃至整个三线建设的骄傲。
曾经的辉煌与搬迁
山坳里,燎原厂曾经人声鼎沸。两万人的家属区和厂区沿着山势蔓延,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山间。几公里范围内,办公楼、科研楼鳞次栉比,生活区里影剧院、医院、学校一应俱全,自成一体,俨然一座小型城镇。在那个年代,燎原厂的轰鸣声不仅回荡在山谷,也震响在国家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中。
八十年代,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发展也走上了新的道路。曾经繁忙的燎原厂,军工任务骤减,生产线空空荡荡,经济效益一落千丈,亏损严重。为了生存,厂里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出路。几经探索,反复权衡,1995年,燎原厂最终决定迁往南充,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新的生机。
华蓥山下,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蜿蜒南行,数千工人及其家属告别故土,奔赴南充。他们背负着回忆,也怀揣着希望,去开拓新的生活。 留在身后的燎原厂,渐渐沉寂。岁月的侵蚀下,有的车间被改作他用,有的厂区被分割肢解,厂房和设施损毁严重。斑驳的标语,破败的厂房,散落的设备,无声地诉说着燎原厂昔日的辉煌。
落寞的老厂区,杂草丛生,锈迹斑斑,唯有断续的风声,似乎在低语着燎原厂过去的辉煌。老工人们偶尔会回来,在空旷的厂房里徘徊,触摸着冰冷的机器,往昔的激情岁月仿佛在眼前重现。与此同时,在南充,新的燎原厂延续着这份精神,继续为国防建设默默贡献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