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保护见成效:甘肃绿色转型、青海科技赋能
黄河上游保护见成效:甘肃绿色转型、青海科技赋能
黄河,这条孕育了璀璨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下,甘肃和青海这两个位于黄河上游的省份,正以创新和绿色转型为驱动,书写着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甘肃:产业绿色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甘肃省近年来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黄河流域规上企业已达2071户,占全省66.2%,比2019年增加917户,增长79.5%;国家级绿色制造业载体59个,占全省73%,比2019年增加53户;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6个,占全省7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9个,占全省79.33%,比2019年增加391户,增长247%。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甘肃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通过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甘肃省不仅推动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还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11.4%、14.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
青海: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保护
与甘肃相邻的青海省,同样在黄河生态保护中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答卷。作为“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青海省在污水处理、固废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冯玉杰教授团队开发的META低耗高效水质净化技术,运行费用仅为现行主流技术的1/5-1/10,污泥量减少90%,大幅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甘肃森续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则针对黄河流域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开发了风光互补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技术,不仅解决了设备运行中的能耗问题,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固废利用方面,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开发的多源固废混凝土生产技术,将钢渣、矿渣、煤矸石等多种工业固废转化为混凝土原料,不仅有效解决了固废处理难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臭氧催化剂选择平台,通过智能化设计实现精准治污,显著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生态改善:看得见的绿色成绩单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边的茶摊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市民们在这里喝茶、打牌、聊天,享受着母亲河带来的宁静与惬意。兰州的黄河桥梁不仅便利了两岸交通,更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艺术杰作。每座桥梁都承载着兰州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在青海省玛曲县,黄河首曲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水草丰茂,牦牛成群,蓝天白云下的湿地草原宛如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河长制的实施,让这里的河流始终保持碧水清波,滋养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甘肃和青海在黄河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措施的实施,这条母亲河必将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