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与大同:古城复兴的两种路径
慈城与大同:古城复兴的两种路径
近日,浙江慈城古镇和山西大同古城相继传来好消息:慈城古镇被评为2023年度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优秀单位,大同古城的城墙修复工程也全面完成。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复兴之路,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
慈城古镇: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慈城古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座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1200年县城史的江南古县城。自2021年入选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以来,慈城古镇以“保护为先、适度开发、修旧如旧”为理念,全面推进复兴项目。
在保护方面,慈城古镇编制了《慈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推动修订了全国首例古镇保护法规《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古镇内49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了精心修缮,其中孔庙、冯岳彩绘台门等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开发方面,慈城古镇注重文旅融合,打造了周信芳戏剧艺术馆、药商博物馆等文化新地标。同时,古镇还引入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新业态,推出了“迎春里时尚潮玩”“骢马河沉浸式演艺”等特色主题街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慈城古镇在复兴过程中始终将民生保障放在首位。古镇不仅完善了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开通了直达机场和火车站的旅游专线,让当地居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便利的服务。2023年底,慈城古镇被列入浙江省文旅厅国家5A级景区意向名单,并于2024年顺利通过4A级景区复评。
大同古城:军事重镇的新生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北部,是古代军事重镇,有“北方锁钥”之称。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原基础上增筑城墙,形成了周长7.24公里、高14米的雄伟城池。
2008年,大同市启动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其中城墙修复工程是重中之重。经过8年的努力,古城墙得以全面修复,重现了昔日的雄伟风貌。修复后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
除了城墙修复,大同古城还注重古迹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城内的鼓楼、钟楼、华严寺、法华寺等古迹得到了妥善保护,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8日,云冈石窟景区年度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接近万人。
大同古城的复兴还体现在基层治理的创新上。大同市通过优化治理体系、明确权责清单、创新基层“智”理等举措,实现了基层机构轻装减负,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例如,大同市建立了由市委书记为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组建了3个工作指导组、7个工作专班和5个蹲点调研组,高位推动减负工作。
古城复兴的启示
慈城古镇和大同古城的复兴之路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以下共同点:
-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适度开发,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 注重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和展示古城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 改善民生:在复兴过程中,始终将民生保障放在首位,让当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 创新治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古城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这两个古城的复兴案例,不仅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随着复兴工作的深入推进,相信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古城,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