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四大发明: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一半以上来自古代中国
不止四大发明: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一半以上来自古代中国
在现代科技的璀璨星河中,中国古代发明犹如一颗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从能源开发到武器制造,再到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创新智慧为现代世界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些辉煌成就往往被西方中心论所掩盖,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尊重。
当我们聊到中国对世界原创发明的贡献时,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四大发明”这一经典代表。但深入一想,是否觉得中国在现代科技发明上的贡献被忽视了?好像所有的新奇玩意儿都来自西方,这让不少人心中涌起一股“西方至上、感恩西方”的情感。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片面,中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只是它们或许以不同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默默发光发热。
在上个世纪,美国著名的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国:创新与发现的摇篮》中,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许多如今看来寻常无奇、理所应当的事物,其实都源自中国。这些塑造了现代世界基础的伟大发明与发现,很有可能超过半数都根植于古代中国的智慧之中。”
让我们换个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关于中国发明对构建现代世界所做的贡献,是否真的超过了半数?这是否是罗伯特为了推销他的书籍而对中国进行的一种夸大其词的恭维,还是这一说法本身就反映了真实情况?事实上,罗伯特并没有刻意夸大其词,他只不过是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掩盖的真相罢了。
不止四大发明:古代中国发明改变世界
在主流的西方历史叙述中,现代世界的基石,那些影响深远的发明与发现,往往被归功于西方。相比之下,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诸如四大发明等辉煌成就,但在全球发明与发现的贡献榜上,似乎除了这些,就难以再找到太多显著的贡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的贡献微不足道,只是历史的聚光灯更多时候照向了西方。
但回顾历史长河,几千年来,中国人真的只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与冒险精神”地生活吗?若真是这样,那又是如何铸就了我们独特且辉煌的文明,以及在秦汉至明朝中后期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科技水平始终领跑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呢?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贡献远不止于四大发明那么简单,许多其他的创新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为现代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这些伟大的发明往往被低估或忽视,未能获得它们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下面要提到的这三类重大发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能源领域的创新:卓筒井采盐法与天然气开发
当我们谈到能源领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石油与天然气这两大重要支柱。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支撑着工业、交通、供暖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血脉,让我们的生活得以顺畅运转。
在宋朝年间,中国的盐业技术迎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四川大英县的卓筒镇,当地居民巧妙地创造了卓筒井采盐法,这一创新被苏轼在《蜀盐说》中详细记录了下来。这种井的直径就像竹筒那么细,但神奇的是,它能深入地下数十丈深,挖掘出宝贵的盐卤。这项技术与现代采油的基本原理不谋而合,因此,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又一项伟大创举”,更有人称它为“世界石油钻井技术的先驱”。
中国在盐业方面因为引入了这项技术,实现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许多深度超过八百多米的盐井被挖掘出来,其中,位于四川自贡的盐井更是深不见底,达到了超过1000米的惊人深度。而盐井里时不时冒出的天然气,加上卓筒井技术的运用,使得自流井地带的浅层天然气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
在那个时候,除了使用皮囊来装载天然气,并长途跋涉运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人们还巧妙地创造出了输气管道。这些管道利用竹木、抹布以及桐油(用于密封)等材料精心制作,其长度惊人,可达二三百里之遥。关于这些管道的详细制作工艺,我们可以在《天工开物》和《川盐纪要》等古籍中找到详尽的记载,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武器制造:火药武器的创新与传播
在武器制造领域,中国古代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火枪、火炮和火箭等火药武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从火药诞生,并不像某些观点所片面描述的那样,中国仅仅将其局限于烟花与爆竹的娱乐之中。事实上,世界上首批火箭、火枪以及火炮的创造都源自中国人的智慧,这些创新成果后来逐渐传播到了欧洲,为世界科技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宋朝与南唐的激战时刻,宋军将士在战场上首次亮出了载入史册的火药驱动火箭。时光流转至明朝,中国的火箭技艺迎来了新飞跃,工匠们匠心独运,创制了能够连续及同步发射多枚火箭的装置。明代学者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详尽记录了数十种火箭及其发射器械,诸如“一窝蜂”与“群豹横奔箭”,前者能一次性喷射出32或40枚火箭,后者则以群豹奔腾之势齐发;还有“百虎齐奔箭”,一响之下犹如百虎同跃,射出密集箭雨;更有“群鹰逐兔箭”,能够实现两次连续齐射,犹如群鹰追击狡兔。这些精妙设计,无疑是现代火箭炮技术的先驱与雏形。
宋代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文化和艺术上,他们在军事技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创新性地研制出了类似现代手榴弹的“震天雷”,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出地雷、水雷、以及具备爆炸威力的炮弹。同时,他们还创造了火球这种独特的火器,它不仅可以被投掷出去,还能通过熊熊燃烧的火焰和致命的毒烟来消灭敌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有一款名为“猛火油柜”的喷火装置,它就像二战时期的火焰喷射器一样,使用猛火油作为燃料,并通过火药点燃,喷发出熊熊烈火,威力惊人。
航海技术:水密隔舱与船舵的革新
在航海技术方面,中国古代的创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水密隔舱、船舵和指南针等发明,为海上航行的安全和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密隔舱技术,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在船体内巧妙设置隔板,将船舱分隔成多个独立的空间,这样的设计灵感其实源自大自然中的竹节结构。这种设计巧妙之处颇多: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能,即使航行中遭遇不测,一两个舱室受损进水,水也只会局限在那一小片区域,不会蔓延至全船,让船只的续航能力大大增强,没有这样的设计,船只往往难以胜任长途航行的任务。再者,这些隔板还充当了额外的支撑结构,为船体增添了更多的稳固点,使得船身更加坚固耐用。据史书记载,这项精湛的技术在欧洲的流传时间相对较晚,大约是在17到18世纪才逐渐被欧洲人所知。
船舵,简而言之,就是船舶的“方向盘”,掌控着船只前行的方向。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离不开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来操控这个“方向盘”。这个重要的装置,早在东汉时期或更早,就已经被聪明的人们所发明。到了唐宋年间,中国的船舵技术更是飞速发展,不仅变得日益完善,还创新出了多种样式,比如平衡舵、垂直舵,还有特别设计了菱形小孔的开孔舵,这些都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而这一先进的航海技术,并没有止步于东方。大约在12世纪,随着十字军的第二次远征,船舵这一伟大的发明也被带到了欧洲,从此,在更广阔的海洋上,船舵成为了连接东西方航海文明的桥梁。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我们还得说说苏颂的擒纵器,那可是机械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再瞧瞧汉代的耧车,简直就是现代播种机的老祖宗。还有陀螺仪、古老的炼钢技术、鼓风机,以及那个看似不起眼却对世界饮食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磨子技术。这些发明和技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它们都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如今,几乎每一个传统行业的角落,都隐约可见古代中国智慧的烙印。罗伯特·坦普尔所言非虚,他提到的“众多奠定现代世界基石的发明与发现,其半数以上或许都源自古代中国的智慧结晶”,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真实反映。
有些人总是大声嚷嚷,说除了四大发明,古代中国就没有对世界科技做过啥大贡献了。但我想问问他们,钻井技术、燃气管道、各式各样的火器、还有水密隔舱、陀螺仪、擒纵器这些,难道不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吗?难道其他国家能找出比中国更早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是他们的发明吗?
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值得中国人深思
仔细想一想,现代世界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说不定有超过一半都源自古老的中国,但为什么,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一点,反而普遍认为这些成就都是西方的功劳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既有西方社会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一些原因。
当西方的知识传入中国时,我们中国人通常会细致地记录下这些知识的来源。然而,反观中国知识向西方传播的过程,却鲜少有人关注并记录这些知识的最初起源。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许多原本源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在西方被误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原创,而它们真正的中国根源却被遗忘或掩盖了。
自16世纪起,众多西方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学问,这一文化交流现象常被史学家们赞誉为“西学东渐”。然而,有趣的是,这些传教士在传播西方知识的同时,也悄悄地将中国的众多技术带到了西方。至于具体传递了多少,如今已成了难以解开的谜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交流无疑为西方后来的科技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不禁要深思,在那个时代,究竟是“西学东渐”占主导,还是“东学西渐”更为显著?观察那些描绘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油画,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多是传教士在向中国学者传授西方的科技知识,而鲜有他们虚心学习或带回中国科技的场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交流的一些特点。
自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以来,这背后的真相愈发难以浮出水面,因为揭示它无疑会撼动西方中心主义的根基。德国哲学家R?艾尔伯菲特在探讨黑格尔时,在《德国哲学对老子的接受》一书中犀利指出:“作为欧洲中心论哲学基石的黑格尔,巧妙地运用欧洲中心论的视角,将非欧洲文化吸纳进他的体系之中,导致非欧洲的思想传统丧失了原有的尊严与独立性。”
换句话说,那些非欧洲的成果,特别是中国原创的发明与发现,往往只能默默地为西方主导的体系贡献,却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尊重。这些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的价值和贡献往往被忽视,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再来说说我们自己。近代中国曾陷入低谷,国民们忙于国家的生存与复兴,全力以赴地向西方寻求先进技术和知识,几乎没有机会去深究那些历史真相,只能任由西方在有意无意间掩盖真相。而今天,西方仍然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掌握着文化的话语权,对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中心论”的引导下,我们中的很多人只知古希腊,只知西方的一切,对西方的一切深信不疑,却往往忽视了、质疑了、甚至贬低了祖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实际上,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有一番深刻的见解,他提到:“长久以来,中国许多原创性的成就,以及类似的众多创新,都被我们忽视了,甚至可以说是被蒙蔽了双眼,未曾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谈到古代中国辉煌的发明与发现时,有三个要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
首先,得澄清一点,说“奠定现代世界基石的众多发明与发现中,超过半数源自古代中国”这一事实,对直接加速当前中国科技进步而言,或许并非立竿见影的助力。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崛起,更蕴含了对文化传统的尊崇与复兴,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与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再者,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途中,这是一个亟需我们对古代科技文明进行深度“自我审视与传承”(以更贴近当代语境的表述)的时刻。我们需要揭开历史的尘封面纱,还原真实的古代中国成就,而非被动接受外界对我国的片面贬低,或是盲目崇拜西方自我美化的历史叙事。尤其是在“问题教材”与“失范教授”事件频发的当下,这样的努力更显迫切与重要,它关乎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与自信传承。
第三个要点是,古代中国不仅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更有着数不胜数、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创新与发现。这些成果同样值得我们骄傲与传承,而非仅仅聚焦于那四项。因此,在讲述古代中国的科技辉煌时,我们应避免片面强调“四大发明”,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贡献。或许,是时候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璀璨星河了。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众多有志之士,他们积极投身于探寻真相的征途。然而,正如老话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让公众普遍知晓“古代中国对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贡献卓越,占比超过半数”这一事实,还需付出更多努力,道路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