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三峡生态保护,1950种珍稀植物有了新家园
科技创新引领三峡生态保护,1950种珍稀植物有了新家园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不仅在发电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还在生态保护方面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实施渔业资源补偿和繁殖放流计划,再到持续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这些措施有效减轻了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了众多珍稀物种。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生态保护的黑科技吧!
三峡大坝的生态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后,库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量地表植被被淹没,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淤积量高达1.5亿吨。此外,三峡大坝还改变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大坝阻隔了江河中许多物种的洄游通道,使一些特有鱼类濒临灭绝。水库蓄水后,库区及下游水体易发生蓝藻泛滥等问题,水质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峡集团的生态保护黑科技
面对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三峡集团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治理。
鱼类保护
三峡集团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为重点,同时开展黑水河生态保护修复、乌东德库尾自然河段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鱼类“三场一通道”。此外,三峡集团还建设了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金沙江向溪珍稀植物园、白鹤滩珍稀植物园3个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保育研究基地,拥有4500平方米的植物研究实验室、1.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和2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长江流域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有效保护植物资源。
植物保护
三峡集团建设了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金沙江向溪珍稀植物园、白鹤滩珍稀植物园3个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保育研究基地,拥有4500平方米的植物研究实验室、1.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和2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长江流域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有效保护植物资源。多年来,中国三峡集团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人工繁育研究,抢救保护长江流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1950种3万余株,成功繁育特有珍稀苗木26万余株,让濒危珍稀植物重回自然,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增添生机。
污水处理与资源循环
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旨在构建污水处理技术装备体系,推动建设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该项目由8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共同承担,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担任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项目将从节能降碳改造、加大再生能源利用、加强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推动建设一批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助力提升长江流域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能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成效与展望
通过这些措施,三峡集团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成功保护了1950种珍稀植物和3万余株特有珍稀苗木。未来,三峡集团将继续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峡大坝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三峡集团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