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六大优势领跑全球,仍需突破贸易壁垒
中国新能源汽车:六大优势领跑全球,仍需突破贸易壁垒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系统回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孙逢春院士指出,新能源汽车这一概念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中国目前正处于第四次电动汽车发展浪潮中。自1986年以来,历经七个“五年计划”,国家已重点支持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长达35年。
在此期间,中国定义了新能源汽车三大技术体系:
- 智能网联新能源车辆
- 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
- NEV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
同时,国家部署了四大国家重点示范工程,包括奥林匹克中心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APEC峰会,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车辆将近2400万辆,运行里程近1万亿公里,节能减排达3亿吨。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达到92.65%,新能源商用车占比达到7.35%。中国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国际先发和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交通领域“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强国梦与能源+双碳发展战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制造领域和能源交通领域成为强国,并实现能源与交通碳中和。第三次能源与工业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绝佳机遇。具体措施包括:
- 降低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
- 实现交通碳达峰与碳中和
- 推进机动车辆全面电动化
- 促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
- 实现交通用能源自洽
- 带动新三样国内大市场大循环
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
能源对国家安全影响巨大。目前,交通能源消耗约占我国石油消耗的60%,交通领域碳排放控制任重道远。2023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超1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的9%至10%,其中道路交通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排放的85%。商用车碳排放占道路交通的60%以上,新能源商用车发展亟待加强。
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假设未来汽车保有量为4至5亿辆,实现全面电动化和新能源化,用电量约为1.3至1.6万亿千瓦时,与当前国民用电量相当,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要实现交通碳中和和绿色能源化,必须解决绿色能源供应问题。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资产可开发光伏能源潜力约为每年7200多亿千瓦时,可实现新能源自洽率达到40%至60%以上。
长续航、超快充与换电问题
目前追求高续航里程导致电池有效利用率低,换电在能源与交通融合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到202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82万吨,电池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降低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与技术壁垒
2024年,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了诸多“卡点和围墙”,如美国设置高额关税、芯片及自动驾驶等技术壁垒等。2025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技术或贸易方面需突破,芯片、高端制造、车控操作系统、汽车基础软件以及交通能源融合自洽颠覆性自主创新工程攻关,大幅度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实现新三样国内大循环,并长期可持续发展、持续引领。
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孙逢春强调,分布式驱动底盘、E/E架构、OS系统、大三电、小四电以及碳标签、碳核算、碳交易方面的技术应加快研究和开发。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产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汽车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