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街亭之败、魏延之死、刘封被诛:诸葛亮的三大决策失误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2: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街亭之败、魏延之死、刘封被诛:诸葛亮的三大决策失误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成为刘备最得力的助手,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即使是这位被誉为“智者之王”的人物,在其职业生涯中也做出了几个备受争议的决策,这些决策不仅影响了相关将领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蜀汉的未来走向。

01

街亭之战:马谡的悲剧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平取陇右,占据雍凉,以改变魏蜀实力对比。他采取了东防西进的战略,兵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三郡立即叛魏投蜀,关中震动,形势一片大好。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北伐最终却以惨淡收场,关键转折点就是街亭之战。

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魏延或吴懿,而是任命了毫无统兵经验的马谡为先锋。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没有在路中设营,而是依山设营。经验丰富的魏将张郃准确抓住了马谡的弱点,包围蜀军,断了水源。不出三日,蜀军因缺水大乱,马谡率军冲杀几次,皆不得突围。最终,绝望的马谡弃军而去,临阵脱逃,这也成了日后他被诛杀的主要罪名。

马谡为何会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一方面,这与他缺乏实战经验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误。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谡,一方面是因为马谡与他私交甚笃,情同父子;另一方面,马谡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如在平定南中时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此外,诸葛亮用人向来讲求新旧平衡,作为荆州人的他,心里不免偏袒“旧人”,这也影响了他的判断。

诸葛亮自己也承认了责任,他说:“我军在祁山,在箕谷都多于敌军,而不能取胜,责任不在敌众我寡,在我一人。”这说明,诸葛亮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根源,并非单纯的兵力对比,而是他自身的战略谋划出现了问题。诸葛亮的这次失利,给蜀汉留下了沉重的代价,成为蜀汉日后走向衰落的开端。

02

魏延之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却因反叛的罪名被诛杀,其三族也随之被诛灭。魏延之死,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魏延是死于他心中按捺不住的愤怒情绪。本以为诸葛亮在临终之时会对自己委以重任,可没想到诸葛亮却暗中与军中地位远不及他的长史杨仪等人商议撤军事宜。尤其是被安排为死对头杨仪断后,魏延实在是不能忍,于是奋起抗争。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魏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荆州派,而是属于外来归附的部曲派,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刘备之所以重用魏延,是想借用魏延等部曲派势力来制约和平衡元老派和荆州派。而魏延却因此自视甚高,试图进一步夺取北伐军甚至整个蜀军的指挥权,并不惜拥兵自重。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想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将军队控制住,驱逐杨仪,然后跟刘禅讨价还价。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让他最终身败名裂。魏延之死,表面上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蜀汉内部派系复杂、权力制衡的困境。

03

刘封之死:政权稳定的考量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英勇善战,曾在汉中之战中立下战功。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赐死。刘封之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备到达荆州时没有儿子,刘禅是207年出生的,刘备201年就到了荆州。当时刘备已经四十多岁,快五十岁了,刘备担心自己没有儿子继承事业,于是把罗侯寇氏的儿子寇封认来作为自己的儿子,并改为刘封。刘封跟着刘备,最初的意义是防止刘备没有亲生儿子,是作为继承人培养的。但是,随着刘备亲生儿子刘禅的出生,刘封这个义子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有亲生的儿子,谁会用义子做继承人,刘备也是一样。自从刘禅出生,刘封这个继承人位子实际上就被剥夺了。

尽管如此,刘封在名义上仍然是刘备的义子,这是一层特殊的关系,刘封地位自然要高于刘备手下的一帮功臣。如果刘封为人老实,低调,也还没有什么,偏偏刘封为人张扬,高调,而且其人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封曾随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一起率军入川,并且立下战功,刘封的武艺、军事水平、性格如何,诸葛亮是看在眼中。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攻打上庸,孟达攻下了房陵郡,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之后孟达攻打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当一面,实际上是对孟达不放心,于是派刘封从汉中顺汉水而下到达上庸,与孟达一起逼降了上庸三郡。刘封到达上庸之后,俨然以上庸之主欺负孟达。刘封、孟达二人之间又互相争斗不和,刘封还抢走了孟达的鼓吹乐队。孟达背叛刘备,确实有刘封的原因,因为刘封欺负了孟达。这说明刘封性格强势,仗着自己是刘备的义子,欺负其它将领,这是刘封的性格。

如果刘备不赐死刘封,会发生什么?一旦刘备去世之后,刘封就会难以控制。刘封本来就性格强势,刘备去世之后,理论上没人能压制刘封,在这种情况下,刘封就成为一个隐患,胡作非为,就像他当初欺负孟达一样。这还倒是其次的,诸葛亮想的比较远,刘封的存在关系到蜀汉政权的稳定问题。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帝位。如果刘封不服刘禅继位,发动一帮亲信发动叛乱,想夺取刘禅的皇帝之位,那么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这事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因为刘封性格强势,如果有小人在刘封面前挑拨,刘封真有可能叛乱,这种事在历史上一再发生。比如赵武灵王传位给幼子赵何,后来有人挑拨长子赵章夺取王位,结果就发生了沙丘之乱,导致赵章被杀,就连赵武灵王都被活活饿死。这就是人性,这种事历史上不再发生,诸葛亮也不得不防。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刘封就会祸害蜀汉政权,就算刘封政变失败,那刘禅就要下令杀死刘封,这就会让刘禅背负杀兄罪名。只有刘备赐死刘封是天经地义的,父亲赐死儿子这事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天经地义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诸葛亮是为政治稳定而考虑的。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排除异己,想自己专权。但你要弄清楚,诸葛亮提的是建议,做决定的是刘备,关键是刘备也觉得刘封是个隐患,然后刘备才下命令赐死刘封,决策是刘备做的,刘备是能被诸葛亮忽悠的人吗?为了政权的稳定,刘备含泪赐死了刘封,刘备的确舍不得,但是,为了大局考虑,刘备只能这么做,这么做也是对的,怪就怪刘封的性格太过强势,但凡刘封软弱一些,低调一些,也不至于被赐死。

诸葛亮的这三次重要决策,虽然在当时看来都是出于对蜀汉长远利益的考虑,但无疑也对相关将领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马谡的被诛、魏延的冤死、刘封的赐死,都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事件。这些决策背后,既有诸葛亮个人的用人失误,也有蜀汉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更有为了政权稳定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蜀汉的军事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汉的内部团结,为蜀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一生,无疑是充满智慧与忠诚的。他提出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他制定的“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为蜀汉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即使是这位被誉为“智者之王”的人物,也无法避免在用人和决策上的失误。这些失误,不仅影响了相关将领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蜀汉的未来走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决策的对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明白,即使是智慧如诸葛亮,也会有其局限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