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僧统洪辩与敦煌藏经洞的秘密
吴僧统洪辩与敦煌藏经洞的秘密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积沙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封闭的小窟。这个只有19立方米的小窟内,竟然整齐地堆放着无数布包,每个布包内都裹着十几卷古文书,还有平铺在布包下的绢幡佛画、古木刻印刷品、铜和木制的佛家法器等物件。这个小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藏经洞,里面保存着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文书、绢画等文物约五万余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献宝库之一”。
藏经洞的发现,不仅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更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吴僧统洪辩。洪辩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担任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公元851年,由于在张议潮收复敦煌战争中有功,被唐王朝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高僧的特殊荣誉),授京城内外临坛大德称号。藏经洞的开凿正是为了颂扬和纪念这位有影响的洪辩和尚的,这种建筑就是佛教纪念性的“影堂”、“塑堂”,因此藏经洞也可以称为“洪辩影窟”。
藏经洞内保存的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据记载,洞窟内藏有4世纪到11世纪的经卷、文书、绢画等6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包括以佛教典籍为主的文献,另有官府文书、社会经济文书及多种语言文字资料,还有绢画、刺绣、幡幢和壁画小样等艺术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
然而,这样一座文化宝库的发现,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当时清朝政府对这批宝物不怎么重视,只让王圆箓自己原地封存保护。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敦煌,他用40块马蹄银(相当于500卢比)从王圆箓手中买走了24大箱古代经卷文书、5箱绘画、刺绣及其他工艺品。此后,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也相继掠走了不少的文卷。目前仅有八千多残卷保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的流失,不仅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更是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深刻警示。如今,这些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文物,成为了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