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微信租号骗局频发,你的账号安全吗?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3: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微信租号骗局频发,你的账号安全吗?

“我本来只想赚点零花钱,钱没赚到,还有风险,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希望把这段经历说出来,提醒更多的人。”小柳(化名)是一名在校学生,为了收集头像和表情包,她添加过一些并不怎么熟悉的微信“好友”。去年,一个分享头像的“好友”通过微信联系她,表示愿意有偿租借她闲置的微信号,“实名制的1200元/月,非实名的800元/月”,并表示先付30元定金,借满20天后,实名制的再付600元、非实名的付300元,余款月底付清。要求是租借期间,不能登录已经出租的账号,但满一个月后可以不续约。

对方还说,借号是为了给部分有合作关系的公众号引流,“用真实的账号,数据看起来更真实”。小柳闲置的微信号既没有实名认证,也没有绑定银行卡,她觉得没什么风险,就答应借给对方。对方很爽快地支付了30元定金,小柳也提供了账号名称和登录密码。

20天一晃而过,对方没有按约支付300元“租金”。小柳试图联系对方时,却发现已经被拉黑;试图登录自己出租的账号,却发现已经不能登陆。

她在社交平台搜索“微信号出租”才发现,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经历。在网友指点下,她只能致电微信客服冻结账号。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不少出租过账号的网友经历大致与小柳类似,只是有些细节差异:有人看似签了“租赁合同”,同样未能按期拿到租金,最后发现合同是假的;有人租出去的账号被设置为“青少年模式”,账号监护人变成了陌生人,原号主反而无法启用全部功能;有人好不容易拿回了账号,却发现在“出租”期间,账号成为涉黄、涉赌内容的“点赞者”……

最让原号主担心的是,在追“租金”时,他们才发现,出租账号风险很大,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根据刑法,设立用于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通讯群组、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等行为,都属于“帮信罪”。

所以,不少出租账号者在发现上当受骗后,均像小柳一样,选择冻结或注销账号,生怕自己卷入犯罪行为。当然,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拿到租借者所承诺的高额租金。

近期,微信租号骗局频发,许多用户因贪图高额回报而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出租,结果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受损甚至面临法律风险。骗子们利用租来的账号发布虚假广告、实施诈骗,给出租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障你的账号安全,请务必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出租微信账号,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定期修改密码、启用双重验证等。让我们一起守护网络安全,远离租号陷阱吧!

01

骗局揭秘:高额回报背后的陷阱

“高价租号,100元/天,日结,长期有效”“实名闲置微信小号,租金1500元/月;非实名900元/月,用途是更新壁纸、头像、表情包,不会用于非法”……看到这类广告,心动吗?千万别!因为租借、转让微信号给陌生人,不仅会泄露个人信息,而且会卷入违法行为。

出租微信账号的以学生和退休人员居多。根据微信规则,一个手机号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号,同时,同一人的身份证最多可实名认证5个微信号。所以,有多个手机号的用户可能拥有多个微信号,包括实名认证的账号。一些出租者觉得,只要不绑定银行卡,不涉及钱财,把闲置账号租出去能赚点“零花钱”“小菜钱”,并不吃亏。

殊不知,这些账号变成了不法分子的“保护罩”。为了让陷阱看似合理,不法分子进行了层层包装。

首先 ,“闲置微信号求租”广告并非只出现在微信平台的“朋友圈”、聊天对话或公众号内容中,同时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有的广告不仅求租微信账号,还会求租短视频账号。要注意的是,不法分子在发布这类广告时,往往使用谐音、异体字等逃避平台监管。比如,“微信账号”也叫“V信”“V号”“薇小号”“威信号”等;更有不法分子的短视频只有“谁有多余的微信号”标题,而将租借行为隐藏在评论中。

其次,“招租”理由不一样,目的却相同。说起租借账号的原因,不法分子的解释五花八门,包括“增加粉丝”“增加浏览量”“刷好评”“给商家点赞”“给孩子拉票”等,并承诺“不会干扰用户正常生活”“不会用于非法用途”,有的还将这些写在所谓的“合同”中。还有的不法分子为了消除原号主的警惕心,甚至会“好心”提醒原号主记得查看账户余额,在出租前提取钱款、解绑银行卡等。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让原号主以为“出租微信账号”只是将自己的账号借给他人使用,而不会涉及违法行为。殊不知,一旦账号到了不法分子手中,用途就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么光明正大了。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号“警民直通车上海”揭露过“租号”背后的不法行为,包括实施诈骗、恶意营销、谣言诽谤、拉客招嫖、招揽赌博等;还有的账号沦为不法分子洗钱、移赃的违法工具。

02

官方警告:出租账号风险极大

4月10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针对租售微信账号行为的打击公告》,提醒用户切勿尝试租售微信账号。公告指出,网络黑灰产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获得正常的微信用户账号,进而利用账号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逃避监管。对于在平台中租售微信账号的行为,微信团队一直严打严防,避免用户落入圈套、成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帮凶”。

对于这类违法行为,核实确认后,微信团队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根据违规严重程度进行阶梯式处理;对于多次违规者,将加重处罚。

微信安全团队指出,出租账号时,不论是给出账号密码还是扫码让对方登录原号主的账号,都意味着原号主的个人隐私已经脱离防护,聊天记录等内容都有可能被窃取。如果原号主没有通知,那么原号主的社交圈对其出租账号的情况并不知情。此时,不法分子就可能假冒原号主的身份向好友借钱、申请借贷等。同时,实名账号拥有支付功能,一般没有异常交易记录,很容易被不法团伙盯上,用来拆分、“洗白”他们手上的赃款,逃避监管部门和警方的追踪。如果原号主出租的微信账号卷入“洗钱”,账号将不再“清白”,原号主也可能被追责。

此外,根据上海辟谣平台的调查可以发现,各社交平台有必要加大对各种“求租”广告的监管和打击,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精心包装或故弄玄虚的“求租”信息。对公众来说,只要看到那些有异体字、错别字的“广告”,以及“欲说还休”的态度,基本就能判断相关信息有问题,千万不要相信。

03

法律风险:可能触犯“帮信罪”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兴起,微信、支付宝等APP在居民日常生活的小额支付领域得到普遍运用。但同时,数字支付也带来各种交易风险,如:个人信息脱离防护,资金违规挪用,账户被不法分子盗用等。

当前,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民事案件材料时,当事人几乎都会提交双方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当事人都缺乏网络交易的安全意识。有的当事人添加微信后便默认该微信就是其本人的账号,没注意审查对方微信的身份,认为只要备注了此人的姓名就够了,为别有用心之人以他人身份作掩护提供了可乘之机。

海沧法院通过两起真实案例提醒:不要出借自己的交易账户给任何人,包括你的亲戚朋友,也不要将银行卡、社交软件等借给被执行人使用,逃避法院执行措施可能构成拒执犯罪。

案例一:工地老板恶意欠薪,微信账户认证竟是前女友?

在建筑行业,不少农民工都是直接对接班组长,也就是包工头。包工头为了省事,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配合做规范考勤,也为包工头之后逃避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也找不到人后,才发现手上并无确凿证据,给后续维权带来了很多难度。

小王经人介绍到小李负责的某班组做工,小王添加了小李微信后将其备注为“李总”,此后小李通过微信联系小王来工地做工,并支付了部分款项,还有几万元多次催讨小李仍未支付。后小王发现小李已将其微信和电话拉黑,这才想到要来法院起诉讨回欠款。

开庭前,法官要求小王就其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的实名信息进行举证,小王对法官说,这是小李的微信,你看我的备注就知道了。然而小王在法官的指导下申请微信后台出具电子支付凭证时,系统却提示姓名错误,小李并不是这个微信实名认证的用户。

后来经过一番波折,小王找到了小李在工地认识的前女友,前女友小刘称,小李在刚交往的时候就让她把微信借来用,微信里还绑定着自己的银行卡,因为当时是男女朋友,她也不好意思拒绝,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要回来。她不知道小李用她的微信聊天,还欠了工人的工钱。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劳务合同关系是小王和小李,现有证据能够证明小李系借用他人微信账户予以使用,故小李应承担相应还款责任。

案例二:前男友借银行卡和微信拒不归还,原来他是“老赖”

小张与小林在一起5年,小林说自己的银行卡有问题,有笔款要小张帮忙收一下,小张没多想就同意了。此后小林就一直用着她的银行卡及该银行卡绑定的微信号。分手后,小张要求小林解绑,但小林一直没有配合,无奈之下小张注销了银行卡,但借用的微信一直要不回来。

后来,小张接到法院的通知才得知,小林用她的微信找人借钱,现在欠钱不还、逃避失联,小张的微信号及实名认证信息、银行卡交易凭证都被原告作为证据向法院提交了,小张也作为共同被告被法院起诉。小林在庭审时确认,小张对此款项往来并不知情。法院最后认定小张不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两年后,小林又被起诉至法院,法院又一次联系了小张,此时她才意识到小林还在使用她的微信,小林还唆使她不要理睬法院电话。她主动来法院说明情况,称自己不知道如何要回微信。法官提醒她,随意向他人出借微信账户,本身就违反了相关金融监管法规,也会给自己造成财产、信用损失。小林是被执行人,向他出借银行卡或微信还有可能构成拒执罪。

《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中已明确规定,微信用户拥有账号的使用权,但不可以将账号出租或转让给他人,也不可以租用或借用他人的微信账号。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用户需要对账户进行实名认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支付账户。

随意出借微信账号、银行账户等交由他人使用,将会使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暴露在别有用心之人手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可能被当作被告起诉至法院。在不知道网络另一边到底是谁的情况下,切勿盲目相信其身份,最好让当事人主动提供身份证等信息,或在添加微信时主动确认对方身份,优先选择银行转账、微信转账等方式交付款项,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后续产生纠纷,也可向平台申请电子转账支付凭证,验证交易方的真实身份。

04

安全建议:保护账号,远离陷阱

面对微信租号骗局,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账号安全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安全建议:

  1. 设置复杂密码:为微信账号设置一个复杂且独特的密码,避免与其他账号密码重复,降低被破解的风险。

  2. 启用支付密码:设置微信支付密码,保护你的财产安全。建议选择一个安全且容易记住的密码,并确保其保密性。

  3. 开启生物识别:如果手机支持,可以开启指纹或面部识别解锁功能,进一步提高账号安全性。

  4. 添加账号保护:在微信的账号与安全设置中开启账号保护功能,当更换设备登录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5. 谨慎添加好友:收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的好友请求时要谨慎对待,不要轻易点击来自陌生人的链接或二维码。

  6. 定期检查安全软件:定期检查和更新手机的安全软件,确保手机系统不受病毒和恶意软件的侵扰。

  7. 备份聊天记录:重要聊天记录可以备份到云端或电脑中,避免手机丢失或损坏导致聊天记录丢失。

  8. 避免在不安全网络下操作:不要在公共Wi-Fi或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查看或发送敏感信息。

  9. 关注官方公告:及时关注微信官方发布的安全公告和提示,了解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10. 提高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贪图小利而出租或出借微信账号,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微信租号骗局频发,许多用户因贪图高额回报而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出租,结果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受损甚至面临法律风险。骗子们利用租来的账号发布虚假广告、实施诈骗,给出租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障你的账号安全,请务必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出租微信账号,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定期修改密码、启用双重验证等。让我们一起守护网络安全,远离租号陷阱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