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南范县:民间传统技艺“搅热”乡村经济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7: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南范县:民间传统技艺“搅热”乡村经济

进入腊月,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乡村的田野里一片青绿,村民们“地闲人不闲”,纷纷发挥各自擅长的传统技艺,搞起副业增加收入。

在范县冬日的农村街头,经常能看到妇女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每人夹着一把麦秆,手中麦秆来回舞动编出一条条精制的草辫。

据了解,“掐辫子”在范县农村是一项广为流传的民间手艺,主要以麦秆为材料,成品可以用来制作草帽等物品。小麦作为范县夏粮主要作物,年种植面积达到46.7万亩,每年小麦收割后,许多村民会把麦秆最上面的一截折下来保存,待到农闲时,用水泡软后按照特定的手法编成辫子一样的形状。

“手艺熟练的村民,一天可以编约20米草辫,按照目前1.8元的收购价格,每人每天可收益20-30元。”王楼镇皇姑庙村党支部书记李全波介绍,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草编文化的民风民俗,村里还举办了“民间手艺麦秆掐辫子大赛”,吸引了80余名群众参赛。


范县王楼镇皇姑庙村举办的“民间手艺麦秆掐辫子大赛”。李心达摄

在范县高码头镇王堂村村民王俊亮的家中,院落一角的棚子里摆放着一捆捆纤细的竹子和一把把用竹枝初步编出的扫帚骨架。

68岁的王俊亮坐在棚子下,腰上挂着专用工具,拿起一个扫帚骨架,挑出十几根竹子聚拢到骨架上,再用特定的手法将竹枝编连在一起,最后用铁丝捆扎牢固,一把骨架结实、造型漂亮的扫帚便做好了。王俊亮说,自己用传统工艺扎扫帚已经有40多年了,冬天地里不忙一天可以扎20多把,扣除材料成本,一天能挣100多元。

据了解,王堂村是周边最大的扫帚加工专业村,全村有40余户100多人从事手工扫帚编扎工作,每年能编扎扫帚10余万把,年产值约300万元,户均年收入5万元。


范县高码头镇王党村村民正在家中扎扫帚。李博摄

在范县濮城镇西街村一处食品加工厂里,深红色的香肠层层叠叠挂满庭院,工人正在对香肠进行翻晒。

据西街村村支部书记董文生介绍,香肠作为濮城的传统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特别是到了腊月,寒冷的温度和干燥的空气正是晾晒香肠的最佳条件,独特的口味和易于存放的特点让濮城香肠成为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年货必备品。

在范县张庄镇凤凰社区的杨家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制作蜜三刀,压面机的滚轮来回转动将柔软的面团压成紧实的面饼,工人将压好的面饼放入切块机中切成均匀的方块,经过油炸、撒芝麻、蘸糖汁等工序,透着浓郁香味、色泽金黄诱人的蜜三刀便基本制作完成,再由工人将做好的蜜三刀垂直放置,控出多余的油和糖汁,便可以打包装箱了。

作为濮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家糕点,主要经营月饼、蜜三刀、桃酥等产品,制作工艺独特,口味鲜美。近年来在推进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多项人工操作环节。春节渐近,蜜三刀、桃酥、麻球等传统糕点进入销售旺季,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用工需求也在增加,最多时可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范县张庄镇一处糕点生产车间。李博摄

范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张超说:“范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范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延伸非遗产业链条,通过‘公司+家庭作坊+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把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