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橙子也能抗癌?最新研究揭秘
吃橙子也能抗癌?最新研究揭秘
最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一项重大研究表明,维生素C在肝癌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研究发现,维生素C能激活免疫系统,对抗恶性肿瘤。这意味着像橙子、柠檬、柚子、草莓、猕猴桃和西红柿这样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可能成为抗癌的新武器。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单靠吃水果就能治愈癌症,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赶紧来看看哪些水果能帮你增强免疫力吧!
维生素C的抗癌机制
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对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维生素,我们可以从柑橘、草莓、西红柿等食物中获得它。早期的研究发现,维生素C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此外,维生素C还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胶原蛋白的合成、抗组织胺的释放等,对皮肤健康和免疫系统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近日,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多家院校联合完成的一项重大的癌症研究为维生素C在肝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揭开神秘的面纱。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月4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论文标题为“TET2-mediated tumor cGAS triggers endothelial STING activation to regulate vasculature remodeling and anti-tumor immunity in liver cancer”,这一发现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目前,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治疗,特别是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通路的抗体,在治疗包括晚期肝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肿瘤血管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缺氧和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是阻碍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血管生成性的肝癌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仅可以使异常的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免疫效应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而且可以逆转血管生成诱导剂诱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为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检查点阻的联合治疗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然而,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血管正常化时间窗是狭窄和短暂的,限制了其对免疫治疗的增强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策略来稳定地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该研究发现,在血管正常化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肿瘤中cGAS不依赖于肿瘤中的STING通路,但和宿主STING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具体机制为:肿瘤中cGAS产生cGAMP,cGAMP通过LRRC8C通道传递到内皮细胞,激活内皮细胞中的STING,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浸润。进一步,肿瘤抑制因子TET2与IL-2/STAT5A信号通路协同促进肿瘤中cGAS基因的表达和cGAMP的分泌。而作为TET2激活剂的维生素C,能诱导TET活化,进而激活肿瘤cGAS-cGAMP-内皮STING通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运。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为未来开发基于这一轴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该研究利用小鼠肿瘤模型验证肿瘤中TET2-STAT5A-cGAS-内皮STING轴的活化介导了维生素C诱导的血管正常化和免疫细胞浸润,并促进了维生素C联合抗PD-L1治疗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揭示了维生素C在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和提高抗PD-L1联合疗法疗效方面的机制,为肝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这项研究揭示了维生素C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从而加深了我们对维生素C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理解。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不仅关注维生素C对肝癌的直接影响,还突出了其对免疫治疗的促进作用。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C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以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直接影响。然而,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维生素C对免疫系统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这有望为未来的癌症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在整合维生素C与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中。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维生素C除了作为一般抗氧化剂的作用外,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在高剂量下具有直接的抗癌活性。 VitC通过氧化和表观遗传机制发挥作用,高剂量时可以在体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延缓体内肿瘤的生长。最近,研究还表明,药理学剂量的 VitC 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控制肿瘤,并且已经进行了研究探讨生理剂量的 VitC 在新型过继细胞疗法 (ACT) 中的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 VitC 对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机制。我们解决了有关 VitC 和 ACT 的重要未解答问题,并概述了在临床环境中使用 VitC 作为基于免疫的抗癌疗法的辅助手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 Ascorbate)是人体内生理必需的基本微量元素,为多种生物酶的辅助因子。早期临床上采用抗坏血酸与其他化疗协同,也作为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最近研究发现,与口服维生素C相比,静脉注射(IV)维生素C具有治疗肿瘤的效果,但目前关于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C治疗肝癌的临床证据及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肝脏中铁的含量很高,高剂量维生素C的药理作用可通过Fenton机制产生细胞外过氧化氢来杀死各种癌细胞,因此推测肝癌细胞对维生素C作用可能较为敏感。
本研究首先结合维生素C对多种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分析,确定了Huh-7细胞是对抗坏血酸的敏感细胞。随后发现抗坏血酸会诱导肝癌细胞周期变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进一步在细胞代谢水平解释了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与低剂量的抗坏血酸相比,高剂量的抗坏血酸可通过改变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杀死肝癌细胞;同时在Huh-7细胞异种移植肿瘤小鼠模型中,该研究尝试了抗坏血酸药物给药低频率间隔,发现通过腹膜内注射(IP)高剂量的Ascorbate(4.0 g / kg / 3 days)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变了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代谢和线粒体呼吸作用相关的192个基因和非编码RNAs (ncRNAs) 的转录水平,而较低剂量的Ascorbate(2.0 g / kg / 3 days)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则促进肿瘤生长。
该研究不但通过肝癌细胞中抗坏血酸的剂量反应研究、异种移植肿瘤小鼠模型中抗坏血酸的剂量反应研究以及使用高剂量抗坏血酸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两个案例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剂量Ascorbate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和糖代谢水平来达到杀死肝癌细胞的新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肝癌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和有效的理论依据,而且从深层次在细胞和动物学水平较为全面地解释维生素C剂量的不同确实影响了肿瘤治疗的效果。
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
尽管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显示出抗癌潜力,但没有单一食物可以治愈或完全预防癌症。建议采取均衡饮食,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