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国龙
走进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国龙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其形象凝聚了兽的野性、人的悟性和神的灵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更是一种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象征。2024年甲辰龙年到来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牵头,甘肃省博物馆及生肖文化传播联盟的60多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将于2月1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为观众呈现中国龙文化的深厚内涵。
十二生肖里的龙
“生肖”即“属相”,是中国人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十二生肖由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及传说中的龙组成,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同时,十二生肖也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和一天十二个时辰。据记载,十二生肖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反映了中国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对应地支“辰”,即每日七时至九时,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间。十二生肖自其缘起之时,就被视为是人们祈求平安、长久的象征。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寓意和传说,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虎代表勇猛,兔代表谨慎,龙代表刚毅,蛇代表柔韧,马代表一往无前,羊代表和顺,猴代表灵活,鸡代表稳定,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等。
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构神异动物,其形象最早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龙的形象就广泛出现在华夏大地的各类文化层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不断演变,从简单的造型逐渐发展为复杂、写实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齐家文化 凸堆龙纹红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凸堆龙纹红陶罐,距今约4000年,罐身上饰有一条龙纹。此龙采用凸堆手法雕塑而成,蜿蜒起伏,横陈于陶罐腹部。龙身刻有鲜明的箭矢状鳞纹,一足而三爪趾,头部如蛇。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龙的造型,其体态特征尚可看出由蛇形演化而出的踪迹,这条红陶罐上的龙就西北地区而言是“资格”最老的,有“西北第一龙”美誉。
五代 龙王礼佛图 敦煌莫高窟第35窟
战国时期的盘龙纹金饰片展示了两条龙交叉盘绕的形象,龙首一侧饰两条小龙,龙尾一侧饰一对小虎,作咬噬龙尾状,龙身上饰联珠纹。隋唐时期,龙的角开始出现枝杈,并出现“尾腿缠绕”造型,“龙珠”图案也开始盛行。进入宋元时期,中国龙的形象逐渐固定为蛇身、兽首、有爪、有须,并沿着宫廷龙和民间龙两条线索发展。
汉 镂雕龙纹璧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西周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历史文化中的龙
《尔雅·翼·释龙》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数千年来,龙崇拜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中国人尊龙为万物之长,象征着吉祥与神圣。人们借助在器物上雕刻或绘制龙形,在建筑上装饰龙的形象,以此渴望得到上天庇佑,甚至死后希冀借助龙来引导自己的灵魂飞升。在文学典籍、书法绘画之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龙的身影。对自然的崇拜,对升仙的向往,使得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灵物之一。
魏晋 青龙砖 金昌市博物馆藏(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民俗文化中的龙
在神话传说中,盘古成龙相,伏羲为龙种,黄帝黄龙体……以此构成了普天下所有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的“人文根据”。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龙崇拜与农耕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诸多民族的重要图腾。人们划龙舟、祈龙雨、舞龙灯……以此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年画、剪纸、刺绣,亦可随处看到龙的形象。时至今日,中国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与纽带。
中国民间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的习俗,如祈龙雨、划龙舟、舞龙灯等,内容丰富多彩,饱含乡土气息。这些习俗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与感召力,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寄托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激流勇进、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愿景。
新春伊始,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的精神图腾,龙纹样为中国人祈福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具的对象,这些在博物馆里展出的浸润着历史年轮的文物,让人们更加了解到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