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真能治百病?科学告诉你真相
犀牛角真能治百病?科学告诉你真相
犀牛角在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功效,比如镇静、止痛、解热、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然而,现代科学研究并未证实这些说法。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相信犀牛角的药效。本文将深入探讨犀牛角的真实功效,并呼吁大家关注犀牛保护,停止非法猎杀和贸易。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些珍稀生物吧!
犀牛角的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的对比
在中东和远东地区,用犀牛角治病由来已久,它被人们誉为“灵丹妙药”。在中东,犀牛角是青年小伙子传统的自卫、御敌武器和随身装饰品。据称,一把精制的犀牛角匕首,竟价值一万二千美元。正因为此,犀牛在近百年来曾遭受大规模捕杀,有些品种几近绝迹。据说,爪哇犀只剩下20只了,生物学家曾大声疾呼,保护这珍贵的动物资源。犀牛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等的角, 又称犀角。味酸、咸, 性寒.入心、肝经。犀牛角的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定惊安神.主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衄血、下血、痈疽肿毒.内服:磨汁或研末, 1~2g;煎汤, 1.5~6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在我国,犀角一直依赖进口。一般先锯成片,然后再锯成筷子样的小条,称为犀角条。将此条用沸水浸软或蒸软,镑成小片,称为犀角片。将犀角锉为细末,为犀角粉。也有用犀角磨汁服的。作为中药,犀角是著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功效。
然而,现代科学研究并未证实这些说法。近年来,犀牛角在一些地方被吹捧为某种万能药,能治百病,甚至具有壮阳的神奇效果。于是,非法猎杀犀牛、非法贸易猖獗,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健康和长寿,花费高昂的代价购买和使用犀牛角。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犀牛角的真正成分和作用
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犀牛角的成分和特性。实际上,犀牛角主要由角蛋白组成,这与人类指甲和头发的成分类似。长久以来,人们对这种物质普遍存在着误解。犀牛角并没有特别的生物活性成分,其所谓的医疗效果缺乏可信的科学数据支持。
犀牛角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胆固醇、磷酸钙、碳酸钙等.还含有其他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类等.犀角用热水抽提, 可得 2mg/g 的氨基酸, 其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 20种.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犀牛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强心作用:10%犀牛角水煎剂对在位或离体蟾蜍心及离体兔心均有强心作用, 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 振幅加大, 心率增加, 每分钟输出量增多.剂量加大, 则使离体蟾蜍心脏表现强心作用后, 很快就表现为中毒现象, 最后停止於收缩期.犀角的热浸液对因毛果芸香碱而致功能衰弱的蛙心脏, 有使心搏明显加强, 使之恢复原状的作用.犀角的强心作用主要是由於直接兴奋心肌的结果。
- 对血管的作用:用10%的犀角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灌流, 在短时内见血流比正常减少, 而后逐渐增加, 超过了正常流量.提示其对下肢血管是先收缩而后扩张。
- 对血压的作用:犀角煎剂对麻醉犬、家兔静脉注射, 其血压先上升, 后下降, 然后持续上升.其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关系不大, 其血压先略升高而后下降的现象, 可能和其先收缩血管而后扩张有关.当血压恢复后又连续增高, 可能是因其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此时超过了血管扩张的作用或此时血管扩张作用已经消除的原因。
解热作用:犀角对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但有报道认为, 静脉注射犀角的生理盐水浸煮液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发热家兔, 能使之体温降至正常.对用温热刺激法或肾上腺素脑内注射引起发热的家兔, 静脉或皮下注射犀角浸液无解热作用。
镇惊作用:有报道认为, 犀角有一定的定惊作用, 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点可能主要是在脊髓.实验证明:用犀角混悬剂给小鼠灌胃(3g/kg 体重), 连续三天, 对戊四氮和咖啡因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但对士的宁的作用, 似可延长反应的潜伏期和动物生存时间, 动物反应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下降, 同时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组动物的睡眠时间。
其他作用:对健康家兔静脉注射犀角注射液,能使之白细胞总数呈短暂的急剧下降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上升。亦能使凝血时间缩短, 血小板数增加。犀牛角生理盐水浸煮液静脉注射, 对离体兔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眼有轻度的扩瞳作用。犀牛角煎剂在体内、体外对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
非法贸易对犀牛种群的影响
由于犀牛角的高价值,犀牛遭受大规模捕杀,导致某些品种濒临灭绝。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的药材市场上,冬虫夏草的价格是每公斤人民币57. 60元,犀角的价格则是每市两(16两制)300元,经折算,犀角的价格是冬虫夏草的166倍。现在,因资源稀缺,冬虫夏草的价格已上涨到每公斤十几至几十万元。
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白犀、45岁的苏丹(Sudan)在非洲的保护区接受安乐死去世。留下的两只北白犀为它的女儿纳金(Najin)和外孙女法图(Fatu)。因没有雄性个体,它们无法自然交配生产繁殖。德国莱布尼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Leibniz IZW)领导的BioRescue团队计划用辅助生殖手段挽救北白犀,并表示这是唯一能挽救这一物种的方式。
替代品的研究和使用
为了保护犀牛,中国已严格禁止犀牛角交易,并以水牛角代替入药。水牛角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可以作为犀牛角的有效替代品。科学研究表明,水牛角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资源相对丰富,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
保护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德国,科学家团队正在积极研究白犀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以挽救濒临灭绝的北白犀。2024年1月24日,德国科学家团队在柏林宣布,已成功实施世界首例白犀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表明有望通过这一方式挽救北白犀。
在中国,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非洲象迁地保护种群。该基地通过科学的保育理念和方法,成功繁育10头小象,非洲象数量达到30多头。保育员们在动物饮食管理、日常护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付出辛勤努力,为野生动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犀牛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拒绝购买和使用犀牛角制品,用实际行动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家园才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