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工作原理详解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详解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高效、清洁、低排放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分布式发电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其组成结构、工作过程、极化和催化剂中毒等核心内容。
组成结构
燃料电池系统通常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每个单体电池包括以下关键部件:
膜电极组件(MEA):是一张薄片,是单电池核心部分的统称,包括了质子交换膜、催化层、气体扩散层等。
质子交换膜:是一种聚合物膜,具有离子交换能力,充当的是电解质的作用。
催化层(CL):是一层空间区域,分别于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相邻,含有电催化剂涂层膜,具有离子和电子传导性。贵金属铂是催化剂的主要才原料,占电堆成本的15~25%左右。
气体扩散层(GDL):又称多孔传输层,是一个多孔基层,放置在催化层和双极板之间。该层允许反应物进入催化层和反应产物的去除,并具备电接触特性。
双极板(BP):又称双极隔离板,是一种导电板,布置在单电体的两侧,串联多个单体。作用1是充当电流集流体,从阳极端收集电子并向阴极端传递电子。作用2是隔离单电池,双极板通常在其两侧有为反应物分布(燃料和氧化剂)和生成物排除的流场,也可能包含传热通道,双极板提供了一个物理屏障,以避免氧化剂、燃料和冷却剂的混合。所用3是为膜电极组件提供机械支撑。常见的双极板有石墨双极板和金属双极板两种。
端板(EP):又称为电池堆端板或压缩端板,位于燃料电池堆的两端,平行于膜电极和双极板,端板上包括夹紧板、接口、管道、歧管等。作用1是施加压紧力,将单电池堆叠在一起。作用2是给燃料电池堆提供流体(反应物,冷却液)。
工作过程
燃料电池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冷态(CS):燃料电池处在环境温度下,既没有能量输入也没有能量输出的状态。
钝态(PS):燃料或氧化剂系统,已经被水蒸气、空气或氨气等吹扫后的燃料电池状态。
预发电状态(PGS):燃料电池处于足够的工作温度,并且电力输出为零,能够迅速切换到有可观电力输出的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OS):燃料电池有可观电力输出的状态。
存储状态(SS):燃料电池处于非运行状态,而且在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可能需要输入热或电能或惰性气体,以避免组件性能衰减。
极化
极化(polarization):是燃料电池的一种性能损失,单体电池的输出电压偏离其热力学数值,是电池组件内发生的不可逆过程。极化增加,电池效率损失,且随着通过电池电流的增加而增加。极化一般分为活化极化、欧姆极化和浓差极化。常用曲线来表示,即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曲线,V对A / cm^2,示例如下:
催化剂中毒
催化剂中毒(catalyst poisoning):一氧化碳类物质的毒化作用,使催化剂的性能被抑制,导致燃料电池性能下降,可以用注氧的方式把CO氧化掉。
本文原文来自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