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额叶脑梗死的新疗法来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0: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额叶脑梗死的新疗法来了!

额叶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影响大脑额叶区域,导致运动、语言等功能受损。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额叶脑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还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机械取栓术:突破传统治疗局限

传统的溶栓药物如rt-PA存在使用时间窗短、出血风险高等局限性。近年来,机械取栓术的发展为脑梗死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成功运用急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为一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启新生之门。65岁的任先生,在入院前1小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医生迅速启动卒中救治绿色通道,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影像检查结果证实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在静脉溶栓治疗进行到一半时,考虑到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仍处于闭塞状态,医生建议进行桥接机械取栓手术。取栓团队立即采取血管内治疗,成功将栓子取出,血流恢复,eTICI 3级。从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仅用了18分钟!由于救治及时有效,患者术后肢体肌力显著增强,语言功能部分恢复,术后第三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动。

02

脑机接口:康复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在康复治疗领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正引领着一场革命。上海“大零号湾”地区研发的脑机接口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通过采集和识别脑电信号,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该设备已完成两年期临床试验,即将申请最高级别医疗器械证。

束小康团队设计的康复用脑机接口设备,接口形如一顶“帽子”,它通过电极采集、识别并解码脑电,通过蓝牙向机械手套发出抓握指令。“就这样,我们通过外骨骼给患者提供本体运动感觉的反馈,形成了“中枢—外周—协同”的神经闭环回路。通过反复训练和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回路就可以得到重塑。”一旦从脑到手的神经通路被打通了,患者也就不需要脑机接口和外骨骼辅助了。

03

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的未来方向

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重要价值。乌兹别克斯坦一名4岁女孩玛丽安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烟雾病治疗的案例,展示了中国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因4岁女儿玛丽安(化名)患有缺血性烟雾病,家长带着她慕名从乌兹别克斯坦跨国来到上海求医,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功接受两次开颅手术,专家通过血运重建,将硬脑膜等部位的丰富血管“播种”到缺血的大脑部位,从而改善大脑循环。2024年6月17日,获得新生的玛丽安顺利出院,和家人启程返回乌兹别克斯坦。  玛丽安一年前曾多次哭闹后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今年三月中下旬,玛丽安突发右侧肢体抽搐,停止后仍活动受限,当地医院诊断考虑烟雾病可能,进行药物治疗。一周后,玛丽安另外一边的左侧肢体和面部发生抽搐,肢体肌力下降,伴口齿不清及左侧面瘫。此后,玛丽安双侧肢体的肌力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尤其手部的精细动作完成比较困难。  玛丽安患的是烟雾病,伴双侧额顶叶梗塞,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家长在咨询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多位神经外科医生后,发现他们接诊的烟雾病病例数极为有限,临床经验并不丰富,对该疾病的认识有限。  经过多方打听,家长了解到来自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斌教授,曾多次在神经外科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关于烟雾病的主题发言。通过与徐教授的沟通,以及详细深入的了解,玛丽安的父母知道中国上海有着世界上对烟雾病诊治经验最丰富的专家和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年仅儿童烟雾病手术就达近百例,在儿童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经过前期的充分交流和准备,2024年4月17日,抵达中国上海后的玛丽安一家顺利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医疗部病房。完善相关检查后,医务部、神经外科、国际医疗部为玛丽安组织多学科会诊,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康复科、心理科等专家团队共同进行详细讨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据了解,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为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以及Willis环(又叫大脑基底动脉环)周围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明显的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表现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因血管造影时,造影剂进入侧支血管网内的表现犹如颅内的一团烟雾,故称为“烟雾病”。  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昊教授介绍,烟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玛丽安患的是典型的缺血性烟雾病,与成人相比儿童较多见,患儿常因运动、哭泣、咳嗽、用力、发热或过度换气诱发缺血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和癫痫。玛丽安所患的也是典型的双侧病变,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均很明显,因此,需要行两次开颅手术,通过血运重建改善双侧的脑循环,减少烟雾血管增生,从而降低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治疗团队缜密制定了详细的手术策略后,4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徐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昊教授、神经外科副主任施伟团队为玛丽安开颅手术,行右侧脑-硬脑膜-肌肉-血管吻合术(EDMS术),将硬脑膜等其它部位的血管“播种”到大脑皮层,从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  为了使新生的血管滋养原先缺乏足够灌注的右侧大脑半球,两次开颅手术之间需要间隔一月有余。患儿及家属签证有效期是一个月,为了保证治疗延续性,儿科医院协助患儿家属,将签证有效期延长至3个月,充分满足治疗需求。在等待第二次手术期间,治疗团队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和音乐治疗,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运动、语言功能,并舒缓患儿情绪。  6月4日,治疗团队顺利为玛丽安行第二次开颅手术——左侧脑-硬脑膜-肌肉-血管吻合术(EDMS术)。术后,玛丽安平稳度过危险期,于6日从重症监护室转回国际医疗部病房。  术后恢复顺利的玛丽安,于6月17日出院,和家人一同启程返回乌兹别克斯坦。复旦儿科专家表示,此次完整的手术治疗,通过血运重建,改善了患儿双侧的脑循环,减少烟雾血管增生,从而大大降低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并保护儿童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免受进一步缺血的影响。  据介绍,通过治疗,儿童烟雾病临床治愈的比例在80%以上,超过90%的患儿可获得临床症状的减轻,从而在未来恢复正常的生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儿童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方面均有丰富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复合手术平台,可以同时应用介入和开颅手术治疗儿童复杂脑血管畸形。

04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未来的希望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在脑梗死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虽然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它们为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额叶脑梗死的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疗法涌现,为脑梗死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