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形成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浅析唐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形成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唐朝中晚期的藩镇割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对后世的政权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安史之乱开始,深入分析藩镇割据的形成过程、影响及其对后世社会的深远影响。
提及唐朝,永远绕不开"大唐盛世"。诚然,自唐朝建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加持下,大唐经济快速发展,更是一度领先于世界。
可正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大唐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唐中后期便戛然而止。自安史之乱开始,战争席卷,社会混乱,百姓流离,经济凋零。战争让曾经繁华的大唐都城长安变成废墟荒野,而藩镇统治区的势力却趁此时机悄然壮大,更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
藩镇就是统治者为了掌管边境要塞地区而设置的军镇。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占据一方土地,在其领地各自为政,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非但没有对安史旧臣赶尽杀绝,反而是恩赏有加,更是命其中的佼佼者做了安禄山曾经地盘的节度使。虽然藩臣名义上由朝廷管辖,可他们却并不服从朝廷管制,他们想方设法逃避税收、精兵强将,对大唐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藩臣的野心勃勃,才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扩大。
而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之所以未解决藩镇割据问题,需要从内忧和外患两方面来看。
平定叛乱期间,镇边将领功不可没。叛乱之初,朝廷上下无带兵迎战将领,唐代宗只得召回镇关将士。可随着叛乱偃息,朝廷与功臣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为求朝局稳定,唐代宗决定重用宦官牵制武将。可很快,宦官不满足于内廷承奏之责,开始上位弄权,到了唐后期甚至长期把持朝政,架空皇权。此为内忧。
叛乱平定之后,边疆告急,吐蕃屡屡进犯,将西域和河西走廊纳入囊中;回纥也借机骚扰,纷争不断。此为外患。在内忧外患复杂的形势下,唐朝统治者无暇处置藩镇节度使,只能以其牵制多方势力,尽量维持内外均衡。原本设立在边远地区的节度使,在经历了战争局面后一度将势力扩展到黄河流域以及江淮地带,更是有向全国蔓延之趋势。
后梁建立之后,藩镇割据势头更旺,而因后梁威望不足以使各藩镇归顺,遇此争斗愈演愈烈。也正是这个时期,各大势力纷纷效仿后梁建立新政权。不仅是在后梁时期,在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50余年共五代期间,藩镇割据政权大小不一,分布各地,史称"五代十国"。直至宋朝建立之初,藩镇割据才慢慢平息。
宋朝平定藩镇割据的契机和举措大宋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中晚期的教训,掌权后立即收回了藩镇节度使的权力,直接架空地方掌权者,更是取消了大部分武官职位,选择文官统掌地方事务。
宋朝在财政方面加强管理,避免藩镇避税不交,这一举措也使得地方军队受中央供养和管理,将叛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宋朝重文轻武,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增设督查、监管职位,让武官们失去调动兵马的权利。
同时,宋朝还加强了中央兵力,无论是将士的战力还是武器的精良程度,都远比地方军队更胜一筹,这就是当时的"禁军"。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最终平定藩镇割据,靠的就是中央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那么,纵观历史,藩镇割据持续二百余年,对后世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科举选拔,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便已相对完善,但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宋朝对文人政客的依赖更甚。
从某种意义来讲,宋朝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通过科举选拔优秀人才治国强邦的封建王朝。科举改变了宋朝官员的结构,同样也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宋朝科举不仅登科人数多,而且待遇好,相较于前朝,宋朝文人的机遇也更多。
自宋朝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也大多采取科举制度进行官员选拔,文人地位日渐上升,曾经的"尚武"之风不复存在。
虽然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对稳定社会、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对外战争方面却屡屡受挫。由于对藩镇割据的忌惮,宋朝重文轻武的策略,导致宋朝虽然内部安稳富足,但是边关守卫却不堪一击。
遗憾的是,后世政权并没有及时对这种政策进行改革,到了明清时期,甚至愈加一发不可收拾,这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打击。
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经历了藩镇割据的动荡后,后世皇朝不再希望权力分流,所以纷纷选择强化中央集权。在此后的封建统治中,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一改以往的皇帝和权臣争权情况。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重要表现就是权臣势力的削弱,为实现这一目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把军权和行政权分开执行。而这就极大程度避免了"权倾朝野"的臣子出现。从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立刻设立了枢密院,目的就是分割宰相的军权。而这一策略,也被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延行了下去。虽然方式有所不同,可目的却完全一致——分割臣子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打击地方势力。受到藩镇割据的影响,宋朝初期,官僚制度的改革快速兴起,地方官员实行轮任制度,如此一来,地方官员便难以培养己方势力,更不可能有足够势力与朝廷抗衡。另外,官员相互监督。由于之前历朝历代均无有效的监督途径,因此每次叛乱和暴动都无迹可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太祖设立知州的同时,还命通判对其进行监督,两者互相牵制,这样也对中央集权具有保障。除宋朝以外,之后的古代王朝均对此进行了继承和改革。明朝的三司,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等都是相同的目的。
总的来说,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给后世统治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化也逐渐极端化。这种统治层面的改变,往往对社会经济、文化也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集权使社会长时间处于稳定的状态,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民族文化相对繁荣。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思想、文化的冲击。
相较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世的文化不再具有多元性。另外,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百姓长期处于"被统治"阶级,自我意识难以苏醒,这也直接导致中国古代的"民主"意识缺失,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改良,儒家思想的兴盛发展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皇权架空,军权丧失,还与当时的文化、伦理道德脱不开干系。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其风俗文化也逐渐影响了主流文化。比如,胡族收养子的习俗。
藩镇割据势力最强大的地区就是河朔地区,也正是对整个大唐影响最深的少数民族地域。与此同时,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儒学发展。儒家思想的削弱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在民众间广泛传播,民众信奉神佛,从而削弱了上位者的影响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军中,皇权的威严不再,社会动荡在所难免。
唐后期受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冲击、佛教广泛传播,反儒学的声浪渐强,这种现象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它对当时的伦理纲常造成了强烈冲击,使原本就混乱不堪的社会更加复杂。
在藩镇割据平定后,儒学才得以发展,重新占据主流地位。此时,传统的儒学融合了道教、佛教的部分思想文化,形成了更适合当时社会的新儒学体系。此外,在"理学"出现后,儒学更是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综上所述,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中央政权的权威,也让中国封建社会和王朝陷入动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