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根腐病防治新技巧,农民必学!
豌豆根腐病防治新技巧,农民必学!
豌豆根腐病是豌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豌豆产量。近期农业专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防治技巧,包括使用新型药剂和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新技巧,农民朋友们可以有效控制豌豆根腐病的发生,提高豌豆产量和品质。赶快学习这些实用的新方法,让你的豌豆丰收不再难!
豌豆根腐病的危害
豌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根和根颈部。主、侧根部分变黑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叶色淡,个别分枝萎蔫,虽可开花结荚,但荚数锐减,子粒秕;重则茎基部缢缩变褐,病部皮层腐烂,植株大量枯死,致使全田一片枯黄。
传统防治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轮作、药剂拌种等。例如,与十字花科蔬菜或葱蒜实行3年以上轮作,或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拌种。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 成本较高:轮作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可能影响短期收益;药剂拌种需要额外投入
- 效果不稳定:受气候、土壤条件影响较大
- 环境影响:传统药剂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新型防治技术
近年来,农业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防治技术,特别是在药剂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SDHI类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药剂之一。这类药剂通过作用于蛋白复合体II影响病原菌的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代谢,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其中,氟唑菌苯胺是防治根腐病的新型高效药剂。它由拜耳公司开发,多应用于油菜、土豆、大豆、玉米、小粒谷物、棉花、水稻和豆类等作物,主要用作种子处理剂以防控丝核菌根腐病和黑穗病。2010年,氟唑菌苯胺在澳大利亚取得登记,用于谷物;2012年在加拿大登记,并率先在全球上市,同年在美国、乌克兰获准登记;2014年在欧盟取得登记。目前,基于氟唑菌苯胺的产品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欧盟多个国家登记和上市。
新型药剂的优势:
- 高效:对病原菌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 低毒:对人畜和环境影响小
- 环境友好:易于降解,不易残留
科学管理方法
除了使用新型药剂,科学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豌豆根腐病的关键。
-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磷钾肥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 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过度浇水会导致根部缺氧,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 土壤管理:使用腐熟的有机肥,避免生肥引起的烧根现象。
- 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实用建议
- 播种前处理:使用新型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如氟唑菌苯胺,按照推荐剂量拌种。
- 生长期管理:定期检查植株生长情况,发现病害及时处理。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克病灵乳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00毫升,间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
- 预防为主:通过科学管理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通过采用新型药剂和科学管理方法,农民朋友们可以有效控制豌豆根腐病,实现增产增收。建议大家积极学习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为豌豆丰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