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职工医保迎重大调整:门诊起付线最高降40%
大连职工医保迎重大调整:门诊起付线最高降40%
近日,大连市医保局发布重要政策调整:自2024年1月1日起,大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政策迎来重大优化。此次调整的核心是大幅下调门诊“门槛费”,即起付标准,同时提高报销比例,保持年度支付上限不变。这一政策调整将如何影响市民的就医体验和经济负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门槛费大幅下调,就医负担显著减轻
根据大连市医保局发布的最新政策,特殊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从1000元降至600元,三级医疗机构和三级专科的起付标准分别从700元和500元统一下调至400元。二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从500元降至200元,一级及以下(含精神病、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从300元降至200元。
这一调整意味着,市民在就医时需要自己支付的“门槛费”大幅降低。以特殊三级医疗机构为例,起付标准从1000元降至600元,降幅高达40%。对于需要频繁就医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这一政策调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报销比例提升,医保福利更给力
除了降低门槛费,大连市还提高了医保报销比例。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从50%提高至55%,二级(含二级及以下专科)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从60%提高至65%。退休人员在上述标准上再增加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市民在就医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销比例,个人负担进一步减轻。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三级、三级专科、一级及以下、精神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保持不变。即使是上文所述的几个特殊三级医院,其报销比例也未进行调整,仍然维持原有比例。
支付上限保持稳定,保障力度不减
尽管门槛费下降和报销比例上升,但另一项关键因素——支付上限在新政策中保持了稳定。2024年,大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的年度支付上限依然维持在1.2万元的水平。这意味着,无论门诊费用涨到多少,医保部门每年最多只能报销1.2万元。
实际效果如何?听听市民怎么说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实效。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前来看病的患者真是不少。65岁的退休职工王华患高血压和糖尿病,提起社区门诊,她连连称赞:“现在社区医院药品全、报销多,特别方便。”日前,王华在社区医院开了四种降压、降糖药品,合计金额为460余元,门诊统筹报销了将近360元,自己只需支付100多元。
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刚刚生下二胎的林女士则尝到了生育保障新政的甜头。“今年生老二,产检费用可以走门诊报销,整个孕期共报销了几千元,住院分娩报销还取消了‘门槛费’,实实在在省钱了。”林女士说。
42岁的段强在单位体检时查出了原发性高血压,医生建议口服降压药进行治疗。他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升级服务包,当场开了三盒药品,总费用97.95元,医保报销70.42元,自己只付了27.53元。“在大医院开这些药,自己要付将近40元。”段强说。
专家解读:医保改革的深远意义
大连市医保局待遇处处长马丹表示,此次政策调整旨在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通过差异化的待遇政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数据显示,2023年,大连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由前一年的30%上升至42%,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人次由前一年的51%下降至40%,分级诊疗新格局正悄然形成。
大连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处长马莹介绍,目前,大连市住院采用以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为主,医疗康复、精神疾病、安宁疗护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为辅的复合式支付方式。通过精准预算管理、动态调整DRG核心要素、设置基础病组、非控病组、总控病组等方式,有效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医保体系
大连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连市将继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医保待遇政策,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同时,大连市还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此次大连市医保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医保制度在保障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大连市的医保体系将更加完善,市民的就医体验和健康保障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