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500万乙肝感染者,成人疫苗接种率仅14.7%,专家呼吁“应种尽种”
中国7500万乙肝感染者,成人疫苗接种率仅14.7%,专家呼吁“应种尽种”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估计,全球约有2.54亿人是慢性HBV感染者,每年有11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在中国,这一问题同样严峻。据统计,中国约有7500万慢性HBV感染者,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30万患者发展为肝癌。因此,预防乙肝感染,尤其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建立免疫屏障,显得尤为重要。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其检测结果对于判断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具有重要意义。HBsAg的定性结果通常为阳性或阴性。阳性结果表示检测到了HBsAg,意味着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阳性结果并不能确定感染的具体阶段或病情的严重程度。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到HBsAg,通常意味着体内没有乙肝病毒感染。然而,在急性乙肝感染的早期或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除了定性结果外,HBsAg的检测还可以提供定量结果,即抗原的具体浓度。定量结果有助于更精确地了解感染状态和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一般来说,抗原浓度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活跃,感染状态可能越严重。但同样地,定量结果也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根据2022年的数据,我国12月龄内儿童的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率多年均保持在96%以上。然而,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相对较低。例如,据报道河北省18~60岁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14.7%,宁波市约半数的成人未完成接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自身感染HBV的风险,进一步降低HBV的总体感染率,减少乙肝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而且育龄期女性还能够减少母婴传播HBV的机会。因此,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是消除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接种对象和程序
根据最新指南,所有18~59岁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HBV感染史者都应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为0、1、6月接种3针。对于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如果有感染HBV的高风险因素,也应接种乙肝疫苗。无感染HBV高风险因素的60岁及以上成年人可选择接种乙肝疫苗。成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前可不筛查HBV相关指标。对已知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者,无需再接种。
接种效果评估
评估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方法是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水平。通常在最后一次接种后1-3个月内进行,结果高于10mIU/mL表示有效保护。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清HBsAg检测来判断体内是否有活病毒复制。在完成全程免疫后,应定期检查HBsAg是否存在,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针。同时,还需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硬块或红肿,以及是否有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如果怀疑乙肝疫苗接种无效,建议进行完整的乙型肝炎筛查。
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警务人员等,以及有静脉注射吸毒史者、有男性同性行为者等,应特别重视乙肝疫苗接种。育龄期女性无论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和曾筛查过HBV感染,每次妊娠时均应尽早检测HBV标志物。对持续暴露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应定期检测HBV标志物。对所有愿意筛查者,可进行HBV感染筛查。对医疗机构就诊或社区筛查发现的乙肝患者,应督促其家人进行HBV标志物检测。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肿瘤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病患者、HIV感染者等,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增加接种次数或剂量。对于意外暴露HBV者,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总之,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提高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可以有效减少HBV感染的风险,降低乙肝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建议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高危人群和特殊人群。同时,定期进行HBV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是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