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揭秘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揭秘
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曾国藩率领湘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攻打安庆。他通过“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也展现了曾国藩卓越的军事才能。
“结硬寨,打呆仗”的具体实施
“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在多次失败后总结出的一套独特战术。这种战术强调稳扎稳打,不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包围和消耗来击败对手。
“结硬寨”指的是在行军宿营时,必须构筑坚固的营垒,防止敌人夜袭或突袭。曾国藩要求士兵在扎营时,先在外边筑起高墙,然后在高墙的外面挖深深的壕沟。据史书记载,这些壕沟的深度至少达到两米,宽度也相当惊人,一个人很难跳过去。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曾国藩通常会挖上五道以上的壕沟。这种工事不仅有效防御了太平军的骑兵冲击,也为湘军提供了稳固的防御阵地。
“打呆仗”则是指不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通过持久战、消耗战来逐步削弱敌人实力。在安庆之战中,湘军发扬了他们一贯善于打“呆仗”的特点。他们挖着战壕,一步步将安庆包围了起来,甚至连当地的地貌都被他们挖得改变了。由于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因此太平军不断向当地投入兵力。但在湘军坚固的工事面前,这些这些援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战术效果:以静制动,以守为攻
这种战术在面对机动灵活的太平军时,能够有效抵消敌人的优势。太平军擅长快速机动和突袭,但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面前,他们的优势被完全压制。湘军通过深沟高垒,轻易不会主动出击,主要是静候敌人来进攻。这样做虽然根本无法使得城内城外的敌人断绝联络,但是,我拿着一把刀站在你家门口,你总不能不理睬吧?更何况,湘军占据的都是敌方的战略要点,会使得敌方非常非常地不舒服,一定会出兵或者请求援兵来打的。来打就好办,湘军依靠着深沟高垒,可以大量地杀伤敌人。如此一来,围城和打援两方面的任务实际上就都兼顾到了。
曾国藩这套奇异的攻城战术,实际上是一种攻势防御,或曰防御型进攻。湘军不是绝对地不进攻,而是进攻也像在防御。湘军的进攻总是慢得像乌龟爬,每前进一步都要再次修筑工事,深沟高垒,准备迎击敌方的反扑。这正体现了曾国藩作战思想的精华——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方式让湘军从表面上看永远都处于防守的状态,然而,实际上湘军却是在进攻。如此奇妙的打法,充分地发挥了湘军战斗力强、士卒精锐的优点,同时又基本上掩盖住了湘军数量少、怕分兵的弱点。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却又打中太平天国方面的要害,通盘战略构思之精妙,不能不令人由衷赞叹。
历史影响:从安庆到一战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不仅在安庆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人戈登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充分见识了曾国藩的战术。他学会了这套战术,并应用到了平息苏丹的战乱中。他当时面对的就是骁勇善战的游击队,游击队战斗力强,而且机动性非常高,这些队伍行进速度很快,往往偷袭之后就会逃跑,想要集中剿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戈登采取了曾国藩的这套战术,先自己结硬寨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然后再找到敌人的藏身,用挖壕沟的方式形成包围圈,游击队的骑兵也无法突破这深深的壕沟。他不仅使用了“战壕战术”,还利用起了机关枪,让战争变成了屠杀。
到了一战时期,“结硬寨,打呆仗”终于大放异彩。交战双方用“铁丝网+战壕+火炮”组成了立体防御,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屏障。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场攻势都会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强行进攻德军阵地,结果在机枪与火炮的攻击下,一天之内便战死六万人。之后,在法国发动尼维尔攻势中,仅在九天内,法军就被德国打死了10万人。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一个特大号的“呆仗”。由于协约国国力雄厚,最终活活拖死了德国,就像清朝拖垮太平天国一样。而在这场“呆仗”中,双方有1000多万名军人战死,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了后世学习的经典案例。这种战术在面对强敌时,能够有效保存自己,消耗敌人,最终实现逆转和胜利。正如梁启超所评价的那样:“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