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ng-RADS:中国人群肺结节风险评估利器
C-Lung-RADS:中国人群肺结节风险评估利器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王成弟研究员团队在医学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研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国肺结节报告和数据系统(Chinese Lung Nodules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C-Lung-RADS)。这一系统专为中国人群设计,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精准评估肺结节的恶性风险,显著提高了早期肺癌的诊断准确性。
肺癌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低剂量螺旋CT(LDCT)是肺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其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如何准确识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肺结节,同时避免过度治疗,成为肺癌筛查中的重要挑战。
现有的肺结节分级标准,如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Lung-RADS,主要基于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在中国人群中的筛查效能较低。针对这一问题,C-Lung-RADS系统基于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肺结节数据,创新性地提出了阶梯式风险评估方案。
该系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Phase 1)自动检出肺结节,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根据密度和大小对肺结节进行初步风险分级。例如,实性结节的恶性风险分级大小阈值为6、10和18毫米;纯磨玻璃结节的低、中、高危大小阈值分别为6和20毫米。
第二阶段(Phase 2)融合影像和临床信息,精确诊断高危肺结节。第三阶段(Phase 2+)进一步纳入随访结果,建立多模态融合模型,诊断极高危肺结节。
研究团队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其医联体的12万受试者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内部测试集中,C-Lung-RADS诊断恶性肺结节的灵敏度为79.9%,明显高于Lung-RADS的60.3%。在独立验证集中,C-Lung-RADS的灵敏度达到87.1%,优于Lung-RADS的63.3%。同时,C-Lung-RADS的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Lung-RADS,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基于C-Lung-RADS的风险分级,研究团队建议对不同风险级别的结节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低危结节进行年度LDCT随访;中危和高危结节分别进行6个月和3个月CT随访;对于极高危结节,建议进行多学科讨论并立即临床干预。
C-Lung-RADS系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大数据基础:构建了涵盖约6万例肺结节人群的中国人群肺癌筛查队列
阶梯式评估:通过临床简便易行的方法识别出大量低危结节(占比约78.2%),着重分析风险程度高的结节(占比约21.8%),进一步筛查出极高危结节(占比约1.8%)
多维度融合:开发多维梯度提升回归模型整合影像、临床、随访信息
可及性高:目前搭载C-Lung-RADS AI软件的智慧健康管理车已在四川广安、甘孜等地成功应用
这一“中国方案”不仅填补了国内肺结节风险评估领域的空白,也为全球肺结节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C-Lung-RADS有望成为提高中国乃至全球肺癌早期诊断率、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