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最大撞击盆地现“超圆”形状,改写月球认知
月球最大撞击盆地现“超圆”形状,改写月球认知
月球最大、最古老、最深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其形状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这个神秘盆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而且形状“超圆”。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月球历史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新的线索。
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背面一座巨大的撞击陨石坑,直径约2,500公里,深13公里,承载着40亿年的历史,就像一个时间胶囊一样保存了早期月球的奥秘。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刚于今年6月成功着陆此区的阿波罗环形山,进行采样返回任务。
由于南极-艾特肯盆地面积巨大,且位处月球背面,要全面研究它仍具挑战性。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描绘其确切形状和大小。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由一个太空物体以浅角度撞击月球形成的,类似于打水漂的石头。
然而,根据马里兰大学团队的最新研究,这个撞击可能并非如此简单。研究团队利用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的高分辨率数据,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分析盆地的复杂结构。他们识别并分析了盆地周围200多座山体,这些地质特征被认为是原始撞击的遗迹。
研究人员发现,从这些山状特征的分布与形状来看,这次撞击应该产生了一个更圆的陨石坑,而不是之前认为的椭圆形。这意味着撞击物体可能以更垂直的角度撞击月球表面,而不是之前假设的浅角度。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月球历史的理解。
这一发现对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NASA的阿提米丝计划将派遣宇航员前往月球南极地区,他们有机会更仔细地研究月球深处的岩石成分。此外,这一发现还有助于解释月球盆地的一些奇怪特征,比如对该区域周围重力测量表明,巨大陨石坑下方的密度比周围环境高得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埋藏了大块致密的小行星。
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