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猪市场回顾与展望:价格波动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生猪市场回顾与展望:价格波动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中国生猪市场展现出强劲的活力。据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研究员介绍,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7.1亿至7.2亿头,猪肉产量约为5700万吨,实现了供需的基本平衡。
从价格走势来看,2024年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季度,受传统消费淡季影响,价格低位震荡;二季度开始,随着需求逐步恢复,猪价止跌反弹;进入三季度,猪价快速上涨,达到年内高点;然而,四季度由于供应增加,价格又出现持续回落。全年生猪均价为每公斤17.08元,同比上涨10.9%。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生猪养殖业的盈利状况显著改善。一方面,生猪价格的反弹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另一方面,养殖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效益。据朱增勇分析,2024年生猪养殖成本较上年有所下降,预计2025年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对养殖业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规模化养殖的比重持续上升,大型养殖企业凭借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增强了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
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在2024年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型养殖企业能够基于对市场形势的科学分析,合理调整养殖规模,避免了盲目扩产或减产。这种理性的经营策略有效减少了供给端的波动,为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食品供应链的影响
生猪价格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通过供应链传导至下游环节。2024年,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猪肉批发和零售价格也呈现同步上升的态势。以2024年6月为例,全国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达到每公斤24.25元,同比上涨26.8%;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为每公斤32.76元,同比增长8.9%。
价格的上涨对食品加工企业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一些企业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减少猪肉的使用比例,或者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成本压力。这种供应链上的连锁反应,考验着企业的经营智慧和市场应变能力。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作为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价格的波动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影响。据统计,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权重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25%至4.62%之间。2023年,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3.6%,成为拖累CPI的重要因素。而2024年,随着猪价的回升,预计会对CPI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猪肉价格的稳定对控制通胀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我国CPI涨幅目标设定为3%左右。在这一背景下,猪肉价格的平稳走势有助于降低整体物价水平的波动,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展望
展望2025年,生猪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朱增勇研究员预测,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高于2024年,但均价可能同比下降10%至20%。这一预测基于以下因素:
- 产能变化:2024年5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从3986万头增至4080万头,预示着2025年生猪供应将有所增加。
- 养殖效率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有望进一步提升0.5至1头,这意味着在同等母猪存栏量下,生猪供应能力将增强。
- 进口因素:受国内供应增加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2025年猪肉进口量预计维持在较低水平,约100万吨。
面对可能的价格下行压力,养殖企业需要保持谨慎。朱增勇建议,2025年应避免过度进行二次育肥,及时出栏,降低体重,以减少市场风险。同时,企业应将重心放在降本增效上,通过优化生产管理和疫病防控,提升核心竞争力。
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策层面需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近期,农业部对能繁母猪的正常保有量目标进行了调整,从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并取消了“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的表述。这一调整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政策面希望推动产能优化,避免劣质和过剩产能对市场造成干扰。
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调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对于高成本的参与者而言,继续去产能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从周期维度看,实际产能已低于历史平衡值,未来的去化过程有望为行业带来更健康的上行周期。
2024年生猪市场的表现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凸显了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养殖企业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继续加强监测和预警,为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